探訪“數字糧倉”新模樣 精密盯好每顆糧
|
夏糧豐收,顆粒歸倉。從開秤收購到入庫貯藏,眼下正是忙碌季。跟隨一顆糧食的“旅行路線”,記者7月1日來到南糧集團下屬的石埠橋糧庫,探訪物聯網時代“數字糧倉”的新模樣。
當天一大早,南京棲霞山長江大橋附近江面上,一艘滿載著小麥的運糧船緩緩靠岸,停泊在長江邊的南糧集團運糧專用碼頭。碼頭上的巨大抓斗“抓”起散裝糧食,輸送到運糧車上。經過扦樣、檢測、司磅等流程,貨車一路開到馬路對面的石埠橋糧庫,等待通過皮帶輸送機入庫。 “舊糧”裝滿倉,新糧入庫忙。記者走進一座粳稻倉。眼前的“巨無霸”約兩層樓房高,長寬分別約30米、24米,外觀看上去與平房無異。隨行工作人員介紹,這叫高大平房倉,相較于上世紀80年代前的蘇聯式糧倉,內部沒有一根柱子,通風性、密閉性、防潮性都更勝一籌。 “我是3號倉責任保管員劉長虎,此倉現存去年市級儲備粳稻2383噸,出糙率為81.7%,水分為14.7%,雜質率為0.8%……倉內儲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倉庫腳下,一名戴著安全帽的小伙子肅然立正,看到來客后大聲播報。“民以食為天,糧食比天大。”同行的石埠橋糧庫副總經理牛曉斌解釋說,糧庫保管須萬無一失,“糧情報告”是糧庫沿用多年的老傳統,要求保管員做到“一口清”。哨兵站崗般的儀式感,體現糧庫管理的高度嚴謹性。 爬上樓梯,保管員打開不到一米寬的倉庫門,腳下的門檻上,鋪著一道手掌寬的淡黃色海綿。“這是噴灑了藥液的防蟲線,作用是防止外界蟲子‘越線’進入倉內。”彎腰進倉,一陣清涼沁人心脾。此刻,記者腳下是堆積6米高的帶殼稻谷,表面攤鋪平整,乍看還以為是平坦的涼席。踩的“路”是平鋪在糧堆上的墊板,走上去嘎吱作響。糧倉內光線不是很明亮,天花板上的防爆燈照射出冷色白光。插在糧堆上的溫濕度計顯示,此刻空氣溫度17℃,相對濕度59%。“我們的倉溫常年控制在25℃以內,倉濕控制在75%以內,能防止害蟲孳生,延緩糧食陳化速度。”劉長虎指著四周,倉庫里4臺空調馬力全開,控溫控濕自動運行。 倉房看上去簡單,內部卻別有洞天。“糧倉這么大,怎么知道糧堆里面的情況?”“看這個APP就行。”劉長虎打開手機上的糧情監測APP:此刻最高糧溫15.8℃,最低糧溫8.6℃,平均糧溫12℃,達到綠色儲藏標準。這些數據來源于倉內均勻布設的168個測溫采集點,能夠24小時隨時反映糧溫變化情況。除此之外,倉庫內還有環流熏蒸、谷物冷卻機等設備,通過埋在倉庫底部的管道,可以自下而上進行殺蟲熏蒸作業、輸送冷卻空氣。這兩年,糧倉內又上馬了圖像分析系統,人不到倉就能遠程判斷病蟲害情況。 “跟以前糧倉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牛曉斌與糧庫作伴23年,回憶起剛工作時儲糧保糧的艱難,感慨萬千。“進糧出糧靠人背肩扛,糧情檢測靠手摸嘴嘗。”他比劃著說,日常測溫要爬到糧堆上,用一根6米多長的鋼管戳進去,里面放一枚水銀溫度計。一旦糧溫上升,就要立馬開窗通風、翻騰降溫,一陣忙碌下來,幾個工人便大汗淋漓。這幾年,機械化加上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加持,糧食管理全流程都在變,儲、運、裝、卸從“一包包”變成“一粒粒”,管理越來越精細,“粳稻過夏難”早已成為歷史。 吹著空調上著“網”,現代糧倉大變樣。在糧倉“后臺”,南糧集團董事長梅勤演示著智慧糧食管理系統。作為南京市規模最大的保供基地,該集團現有糧食儲備倉容28萬噸、食用油罐容14萬噸,承擔原糧國家臨時儲備、省市級儲備和成品糧儲備任務。集團率先在全省實現智能化系統全覆蓋,每處倉庫狀態、庫存變動等信息全都集成到后臺一張可視化大屏上呈現。新技術讓糧庫管理水平實現質的飛躍,節省了大批人力物力,管理運行效率成倍提高。 “滿倉傳感器,盯好每顆糧。現在只要點點手機、敲敲鍵盤,就能掌控所有糧食、油脂的動態。”梅勤說,糧庫裝上“千里眼”“順風耳”,市民的“米袋子”“糧袋子”更牢靠了。(李 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