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四注重四推動” 以全域旅游引領高質量發展
|
6月29日,一場深化全域旅游創建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推進的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會議在金湖縣舉行,會上公布了南京市玄武區等17家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至此,我省已創成3家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認定23家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呈現出整體推進、量質齊升,各具特色、各展所長,比學趕超、競相發展的喜人創建態勢。 “旅游業具有‘一業興百業’的綜合帶動效應。”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出,發展全域旅游不僅可以更好推動文旅融合、城鄉融合、產業融合、產城融合,而且能為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轉換動能、優化升級提供新引擎新動力。在新起點上,深化全域旅游創建工作,還需突出“四個注重、四個推動”,推動全域旅游創建奔向更高質量、走在最前列。 注重理念創新 推動全域旅游創建走向自覺 發展全域旅游是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的重點工作任務。從理念提出到付諸實踐,已歷時四年。為什么要發展全域旅游?四年來,江蘇各地,用豐富的探索與實踐,解答了這一問題。 ——發展全域旅游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滿足人們高品質生活追求的重要載體。 如今,人們對旅游的需求已從簡單的觀光型向深度體驗的休閑度假型轉變,對旅游目的地的選擇也不再局限于景區景點,而是走向城市、鄉村更廣闊的空間。 為順應人們對旅游消費的轉型升級,各地以建設幸福產業為導向,深化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旅游業從封閉的內循環向開放的“旅游+” 轉變,通過推出更為豐富的旅游產品和服務,健全旅游廁所、停車場、旅游集散體系、智慧旅游平臺等公共服務設施,更好滿足了人民群眾對文旅美好生活的向往。 ——發展全域旅游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重要途徑。 江蘇自然風光秀美,歷史人文底蘊深厚,在發展全域旅游上具有獨特優勢。如何把資源優勢變為發展優勢,使豐富的文旅資源讓人們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互協調、共同提升? 徐州市賈汪區形成了可參考的經驗。該區把全域旅游創建作為推動資源枯竭城市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實現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蝶變,一舉叫響“全域旅游、賈汪真旺”品牌。 ——發展全域旅游是落實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提升城鄉發展水平的重要抓手。 旅游發展全域化、供給品質化、治理規范化、效益最大化,是全域旅游創建的主要目標,這與實施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同向、內容關聯、要求契合。 常州溧陽市把發展全域旅游與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結合起來,打造色彩斑斕的“1號公路”,用全長365公里的風景廊道串聯起城鄉文化旅游生態資源,沿線的昔日貧困村華麗蛻變為一個個詩意田園“網紅村”。這成為因地制宜發展全域旅游,推進旅游扶貧和旅游富民,堅持景城聯動、景區帶村,全力打好“城市+鄉村+景區”組合牌的典型代表。 注重示范引領 推動全域旅游創建走在前列 全域旅游并沒有統一的發展模式,而在江蘇各地的創建實踐中,探索出不少具有示范引領意義的經驗做法,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地域模式”。 高位推進。發展全域旅游是系統性、全方位的改革,需突破的難點多,離不開高位推進。各地普遍成立由黨政一把手擔任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南京、蘇州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出臺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的實施意見;南京市秦淮區建立“常委包塊、政府包條”的責任體系;鹽城大豐區、宿遷湖濱新區等地則將全域旅游工作納入考核體系,建立旅游工作定期會辦制度。 城鄉聯動。受疫情的持續影響,“到鄉村去”已成為更多人出游的新選擇。陶、竹、洞、茶、禪、紫砂……立足自身文旅資源特色,宜興市推動鄉村旅游業態錯位發展,形成“一鎮一特、一村一品”的全域旅游格局;蘇州市吳中區構建立體式、無縫服務的全域旅游交通體系,并將“太湖藍”“濱湖紅”元素等引入旅游交通創意,帶動全域旅游發展。見微知著,發展全域旅游,已成為落實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提升城鄉發展水平的重要抓手。 共建共享。發展全域旅游,根本目的是通過共建共享讓旅游業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游客到蘇州工業園區,誠品書店、文化藝術中心等自帶流量的地標性文化設施已成必去打卡地。當地將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納入旅游線路,使其成為旅游目的地,讓市民和游客共享文化建設成果。 機制創新。各地在全域旅游創建中勇于探索實踐,成立旅游巡回法庭、組建文旅集團、實行景區網格化管理……強推進的同時,一系列機制創新,成為各地發展全域旅游的重要保障,也是破解旅游發展瓶頸制約的關鍵所在。 文旅融合。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游,讓旅游更有“詩意”;用旅游的載體傳播文化,讓文化走向“遠方”,這是貫穿全域旅游發展的主線。“處處有景、處處有文化”,成為各地發展全域旅游的共識。鹽城大豐區用一年半時間,在荷蘭花海打造的旅游演藝項目《只有愛·戲劇幻城》,每天有50余部戲劇同時上演,成為全省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標桿。 注重對標提升 推動全域旅游創建走到實處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過程中,部分地區還存在文旅融合不夠深、旅游帶動消費效應不夠明顯等現實難題。只有直面難題才能解決難題,對照示范區標準,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對每個創建單位的扣分點,都作了原汁原味的反饋。 動若風發,各地已行動起來,對標找差、補齊短板,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創建水平。 ——豐富優質供給,做強全域旅游發展核心。應對疫情對旅游業深刻的影響,以及人們消費心理和市場需求變化,各地瞄準打造生態旅游、康養旅游、鄉村旅游、休閑度假等“治愈系”旅游產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開發更多讓游客“住得安全”“食得健康”等新業態產品,培育更多常態化、多元化、特色化夜間文旅消費項目產品。 ——推進融合發展,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各地一邊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發展方向,為游客提供更多互動性強的文化場景和旅游體驗;一邊培育壯大“農業+旅游”“制造業+旅游”“體育+旅游”“生態+旅游”等融合發展業態,激發產業倍增效應。 ——優化公共服務,打破發展的限制“藩籬”。各地從推動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提升著手,以更優美的風貌吸引游客的“眼”,以更精細的服務贏得游客的“心”。持之以恒推進“廁所革命”、建設“快進慢游”交通工程、打造全域旅游導覽體系,提升精細化服務水平。 ——推進產業升級,推動文旅產業提質增效。各地推動旅游企業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發展,培育和引進大型文旅集團,統籌推進全域旅游創建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建設,力爭把全域旅游示范區打造成為產業轉型升級集聚區。 ——加強品牌推廣,提高全域旅游知名度。“水懂我心·自然淮安”“自在茶香·美音溧陽”“如皋如歌·常來長壽”……各地結合地方自然、歷史、文化、旅游等特色資源,研究策劃和設計打造了一批特色鮮明、辨識度高、容易傳播的旅游標識,讓地方旅游品牌愈發響亮。 ——發展智慧旅游,提升文旅行業治理水平。各地探索運用“上云增智”等互聯網新技術,加快推進旅游業現代化、信息化建設,實現在線預訂、網上支付、智能導游、實時信息推送等服務智能化,讓游客獲得更好的旅游體驗。 注重制度建設 推動全域旅游創建走進常態 向高處攀、往實處落,全域旅游創建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為實現創建工作常態長效的“小目標”,各地達成健全制度、完善機制、強化管理等一系列共識—— 科學規劃是全域旅游發展的前提,要堅持規劃先行、謀定后動。編制好全域旅游規劃,做到大空間和小空間有機結合,繪就好文旅相融、串景成鏈、功能完善、產業協調的全域旅游發展畫卷。貫徹“多規合一”發展理念,加強組織領導,以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的韌勁,推動全域旅游“施工圖”變成“實景圖”。 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領域多,關聯部門多,統籌事項多,“綜合產業還需綜合抓”。要通過建立旅游市場綜合管理機制,健全旅游投訴處理和服務質量監督機制,完善行業管理標準和自律機制,理順旅游資源管理體制,形成“部門聯動、共抓共管”的責任網絡。 為全域旅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還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解難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創新土地供給政策,集成財政金融政策,強化扶持政策,堅持人才強旅、科教興旅,加強涉旅部門、行業、企業全員培訓,為全域旅游發展“保駕護航”。 發展全域旅游,離不開安全有序、文明誠信的市場環境。尤其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更需毫不放松把各項防控措施落細落實落到位,按照“限量、預約、錯峰”的要求,抓好景區有序開放管理。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管理,堅決守住意識形態和生產安全這兩條底線。 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不是一日之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實行動態管理。正在創建的單位要咬定目標不放松,做好整改提升;已創成的單位防止“牌子到手、創建到頭”,在新的起點上推動創建再出發,持續擦亮示范區這塊金字招牌,以應對省文化和旅游廳每3年一次的動態“大考”。 發展全域旅游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常做常新、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相信,隨著各地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全域旅游創建工作,必將以全域旅游創建高質量助推文旅發展高質量,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江蘇省入選的首批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 (共3家) 南京市江寧區 南京市秦淮區 徐州市賈汪區 江蘇省第一批省級 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 (共6家) 蘇州市:蘇州工業園區、吳中區 鎮江市:句容市 泰州市:興化市 鹽城市:大豐區 淮安市:金湖縣 江蘇省第二批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 (共17家) 南京市:玄武區、建鄴區、 浦口區、溧水區 無錫市:濱湖區、宜興市 常州市:溧陽市 蘇州市:姑蘇區、高新區、吳江區、常熟市 南通市:如皋市 連云港市:連云區 淮安市:清江浦區、盱眙縣 鹽城市:東臺市 宿遷市:湖濱新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