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人大常委會組織《土壤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
|
“全市累計布設農用地環境調查點位2207個,完成第一階段工業企業用地調查信息采集1429家,征集公布5批土壤污染防治先進技術36項……” 6月23日上午,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環資城建委主任、執法檢查組副組長陳雷在南京市第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上作了關于檢查南京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以下簡稱《土壤污染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6月23日,南京市第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召開,聽取市人大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執法檢查:市區聯動+第三方調查,推動法律剛性落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是我國制定的土壤污染防治專門法律,于2018年8月31日由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表決通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一年多來,《土壤污染防治法》在南京市貫徹實施的如何?今年年初,南京市人大常委會成立了由副主任張俊任組長的執法檢查組,展開執法檢查。 為擴大執法檢查的覆蓋面,南京市人大常委會在3月初制定執法檢查工作方案時,就把市區聯動檢查列入了執法檢查的重點安排,11個區人大常委會均開展了執法檢查。5月8日,溧水區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先后察看了長安汽車有限公司、南京天意公路材料有限公司等地塊采樣現場;5月14日,市人大常委會環資城建委組成由市人大代表和有關土壤專家組成的調研工作組,來到南京中船綠洲機器有限公司板橋廠區地塊土壤修復項目現場,詳細了解了土壤異位處理修復等技術;5月21日至22日,工作組調研了溧水區原洪發熱鍍廠土壤污染風險分級采樣工作、傅家邊鮮食農產品土壤綜合保護項目和山凹村美麗鄉村建設情況…… 執法檢查過程中,市人大常委會還創新工作方式,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全面調查梳理逐條對照《土壤污染防治法》在南京市的執行情況、實施效果及存在問題,形成了較為系統全面的評估報告,并于6月9日通過了專家評審。 通過近兩個月的執法檢查,檢查組認為,南京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并保持穩定。農用地土壤詳查結果表明,南京市耕地質量保持良好水平,未發現重污染地塊。建設用地嚴格執行土壤調查評估管控和修復制度,未出現對居民生活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的污染地塊。重點企業周邊土壤環境監測有力,工業用地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執法成效:土壤污染修復,讓“化工城”變身“宜居城” 邁步于江邊,放眼望去,一幅天藍、地凈、山綠、水清的生態畫卷盡入眼簾,“燕磯夕照”的美景再度重現。 “以前環境真的很差,地里種的蘿卜都是黑心的!” 今年68歲的張志強從小就在燕子磯片區長大,據他回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燕子磯工廠密集、煙囪林立,不時排出廢水、飄出惡臭,嚴重污染了長江水質的同時,土地也受到了污染,不少燕子磯的老居民選擇“逃離”了這片“化工城”。 2016年底,燕子磯新城被列為江蘇省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積極開展地塊調查評估、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后期管理等工作,推進區域土壤污染防治。據了解,僅燕子磯地區長江岸線,就累計投入約45億元,完成了沿岸110家砂場碼頭、78家工企單位的關停拆除,沿線恢復植被160萬平方米。土壤植被得到恢復,一座宜居新城也在興起。 第三方專業機構提供的評估報告中顯示,類似于這樣的土壤修復工程案例還有很多:南京中船綠洲機器有限公司板橋廠區污染地塊土壤修復成效明顯,已成為南京市、江蘇省乃至國家土壤修復的示范工程;傅家邊鮮食農產品土壤質量綜合保護試點區現已成為農村經濟示范區;湯山礦坑進行生態系統修復,建成了集科普教育、休閑度假、文化演藝及溫泉體驗與一體的網紅打卡地…… 檢查建議:礦山開采土壤修復職責難厘清,配套法律待完善 雖然南京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良好,但土壤污染的風險隱患仍然存在。本次執法檢查發現,礦山開采及尾礦庫周邊土壤監測修復、林地土壤保護、地下水污染防控、土壤污染社會資本投入等工作內容的防治職責較難厘清,一些被污染的土壤工程難以得到及時修復。 據市人大常委會環資城建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土壤污染防治法》規定了土壤污染責任人不明確或者存在爭議的情形,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同一土壤污染事件中,涉及多個生產者、使用者的情況,缺少責任認定辦法和細則,導致執行難。由于配套辦法還不完善,一些污染企業關停后土壤修復的費用,遠遠高于企業多年繳納的稅收。土地一旦無法出讓,就會出現企業無力修復、地方財政困難的局面。 南京市人大常委會新聞發言人表示,組織這次執法檢查,就是要把解決影響老百姓吃、住安全的突出土壤環境問題,作為打好凈土保衛戰的初心,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趙雅惠 石煥平 肖日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