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東民族團結故事:黃河兩岸兄弟情
|
馬光輝與李家太兩家經常互相走動(央廣網發(fā) 循化縣委統戰(zhàn)部提供) 央廣網海東6月21日(記者張雷 劉澤耕) 青海獨有的世居民族撒拉族是中華56個民族中的28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七百多年前,生活在中亞土庫曼斯坦的撒拉爾人東遷到黃河上游定居,與黃河兩岸漢、回、藏等各民族和睦相處,交往交融,如今總人口發(fā)展到13萬人。 青海省海東市循化縣是全國唯一的撒拉族自治縣,也是多民族聚居縣,撒拉、藏、回、漢各族群眾世代雜居、相互依存、互信互助、攜手發(fā)展。近年來,循化縣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不斷向前推進,2017年榮獲“青海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縣”,2018年成為全國第一個區(qū)域性整體脫貧摘帽的少數民族自治縣,2019年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 6月18日-19日,記者跟隨“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全媒體海東行大型采訪活動第五站來到海東市循化縣。 “許乎”間的世代情緣 “許乎”在藏語里是“朋友”“世交”的意思,撒拉語對應詞為“達尼希”,但實際意思還要更加豐滿,近乎“結拜”,相當于沒有血緣關系、不同民族的兩家人結成親戚。在循化縣,歷來有“一日許乎,終生交往;一代許乎,世代友好”的說法。 循化縣的“許乎”最初源于撒拉族、藏族群眾生活物資上的取長補短,生產出的農畜產品根據需求相互饋贈,撒拉人家的小麥、油菜成熟了,就給藏族“許乎”送去面粉、菜籽油,藏族人家的收獲青稞、宰牛羊,就給撒拉族“許乎”送去青稞面、牛羊肉。 循化縣委常委、統戰(zhàn)部部長桑吉介紹,“許乎”之間的物資交換與易貨貿易不同,不講究等價交換,更不借助貨幣,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為他人著想的基礎之上高于友情、固定傳承的親情關系。如今的“許乎”不僅在農牧區(qū),城鄉(xiāng)之間、城鎮(zhèn)居民之間都廣泛存在,互助關愛也不僅限于生活物資,涵蓋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循化縣道幃鄉(xiāng)藏族牧民李家太與縣城居民馬光輝兩家是四代以上的“許乎”,兩家經常互相走動。上世紀60年代,馬光輝家沒吃的,李家太的父親送來20多斤青稞面,其實自家人也吃不飽肚子;李家太家的孩子考大學填報志愿,專門上門請教馬光輝,孩子去西寧上大學,馬光輝專門趕來送行。 循化縣尕楞鄉(xiāng)比塘村黨支部書記卡娘告訴記者:“父輩們就結交了許多撒拉族朋友,我們秋收時,生活上遇到困難時,撒拉族朋友都會來幫忙。撒拉族朋友過節(jié),我們也主動去走親訪友。” 循化縣尕楞鄉(xiāng)比塘村是一個藏族村落,與查汗都斯鄉(xiāng)大莊、中莊、下莊三個撒拉族村相連,長期守望相助。每逢對方民族的重大節(jié)日,雙方都要互相走動致意。每到農閑季節(jié),藏族村莊和撒拉族村莊之間的籃球友誼賽就如火如荼地開始了,比賽間隙,“許乎”之間的交流也在繼續(xù)。 “許乎”以前只發(fā)生在撒拉族與藏族兩個民族之間,如今已經延伸到了各民族之間,從家庭之間擴展到村與村、鄉(xiāng)與鄉(xiāng)之間,交往的層面從物質生活到精神文化交流,一直在不斷拓展、深入,“許乎”文化已經深深融入了循化縣各族人民的血液中,成為維系民族團結進步的一座看不見的精神橋梁。 近年來,循化縣深入挖掘“許乎”文化內涵,通過廣泛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和示范創(chuàng)建活動,使全縣各族人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增強,“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各民族群眾進程團結、齊心協力共創(chuàng)美好生活。 “紅色基因”凝固團結力量 循化縣查汗都斯鄉(xiāng)紅光上村原名贊上村,80年前,紅西路軍兵敗河西走廊,400多名受傷被俘紅軍戰(zhàn)士被押解到贊上村服苦役,蓋房子,修整河道,開荒種地,當地撒拉族、藏族、回族想方設法保護、救助紅軍戰(zhàn)士。西安事變后國共合作,被俘紅軍戰(zhàn)士就地遣散,不少男女紅軍戰(zhàn)士留在了循化,與當地各民族男女青年結婚生子。 為紀念西路軍烈士,1987年贊上村改名紅光上村,當年紅軍戰(zhàn)士修建的暗藏紅五星、鐮刀斧頭等紅色基因的建筑——贊卜乎清真寺改名為紅光清真寺,1998年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并被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今,紅光上村已發(fā)展成為集旅游觀光、民俗體驗為一體的紅色旅游景點,紅光清真寺、紅光小學和西路紅軍紀念館等紅色歷史遺跡每年都有很多單位黨團組織前來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紅光村文化長廊里的56塊展板,象征著我國56個民族,沒有民族團結,就沒有紅光村……”紅光上村黨支部書記馬乙四夫說:“紅光村是當年前紅軍戰(zhàn)士與撒拉族融合形成的村落,大家互相團結,互相包容,當年種下的民族團結種子,至今仍在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紅光村撒拉族村醫(yī)韓占奎對記者說:“從醫(yī)的數十年里,我對待各民族同胞一視同仁,大家對我也十分信任。全村鄰里關系和諧,各民族之間不分你我,一家有難,全村支援。” 循化縣委常委、統戰(zhàn)部部長桑吉說,循化縣以愛國文化、紅色文化、移風易俗等為牽引,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有少數民族特色、循化特點的民族團結之路,形成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良好風尚,呈現出社會經濟發(fā)展、社會和諧、民族團結的良好發(fā)展態(tài)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