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西干渠擴改保障賀蘭山東麓生態長廊建設
|
腑瞰西干渠(央廣網發 李靖 攝) 央廣網銀川6月16日消息(記者廉軍)寧夏西干渠擴整改造工程是銀川都市圈城鄉西線供水工程項目,投資6.78億元將運用水聯網“數字治水”理念,將灌域打造為高效、節約、綠色、和諧的現代化生態灌區。 寧夏平原是我國三大灌區之一,被稱為黃河金岸。全長115公里的西干渠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賀蘭山下建設的最長的人工灌溉和防洪渠道,南起青銅峽鎮峽西村北到平羅縣暖泉村,是銀川都市圈城鄉灌溉綠化用水渠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18年開始的西干渠綜合改造,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擴整渠道115公里、改造渠系建筑物95座、新建4座泵站以及配套供電和信息化建設等。工程建成后,原來由西夏渠承擔的賀蘭山東麓葡萄長廊及連湖、玉泉營、平吉堡、銀川園林場、賀蘭山農牧場、暖泉農場等15萬畝農田的灌溉任務調整到西干渠,西夏渠將作為銀川都市圈城鄉西線供水水源工程的輸水渠道向城市供水。 據了解,因地質條件復雜,為了滿足節水、防洪功能,渠道的綜合改造右堤采用板模結構砌護,左堤以鎖扣磚砌護為主,目前已完成了72公里渠道綜改,尚有43公里需要在今年年底前。這43公里不僅承擔著西干渠上段灌溉域農田灌溉任務,同時承擔著賀蘭山東麓葡萄長廊綠化灌溉等任務。 近日記者在幾處項目現場采訪時了解到,西干渠剩余43公里砌護改造工程需要各種規格的水泥預制構件約280多萬件,為了確保今年年內如期完工,已在沿線設立了4座標準化預制場,建設者們正加班加點預制,確保8月中旬完成所需的全部混凝土構件預制,9月初開展渠道砌護,并在冰封前完成全部渠道砌護。施工單位在拌和設備上安裝電子計量裝置,保證混凝土構件精準配料,引進先進預制設備,不斷優化施工工藝,保質量降成本,加快預制施工進度,實現了高效共贏。 寧夏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局副局長蔣昊良告訴記者,西干渠改擴后將大大降低了渠道的滲漏,大大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每年防滲節水量將達到約4千萬立方米,相當于讓2萬至2.5萬旱地變成水澆地。將實現數據化遠程操控,達到少人值班或無人值守目的,運用水聯網“數字治水”理念,將灌域打造為高效、節約、綠色、和諧的現代化生態灌區。還將提高賀蘭山東麓葡萄長廊種植基地供水保障率,為打造更具魅力的寧夏特色“紫色名片”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通過為沿線湖泊、濕地提供生態用水服務,打造為銀川西部的綠色景觀長廊。 寧夏水利工程建設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后續的工程建設中嚴把質量關,做好每個細節,個力保障西干渠擴整改造工程順利完成,為黃河生態保護和寧夏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為打造生態寧夏、綠色寧夏貢獻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