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鄉土人才破“土”而出 釋放強大“發展能量”
|
2017年,我省啟動實施鄉土人才“三帶”行動計劃,越來越多的“田秀才”“土專家”“新農人”等鄉土人才破“土”而出,走向臺前、抱團作戰,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成為助力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人才支撐,釋放鄉村振興強大“發展能量”。 有用即是人才,人才就在身邊 6月11日,在全省鄉土人才“三帶兩助”推進會上,首批30個省級鄉土人才大師示范工作室及首批10家省級鄉土人才傳承示范基地獲得授牌。按照支持鄉土人才發展省級專項經費的資助標準,每個示范工作室和示范基地將分別獲得10萬元和100萬元的一次性補助。 把鄉土人才納入人才工作體系,像高層次人才一樣給予支持,是江蘇“有用即是人才、人才就在身邊”人才理念的鮮明反映。“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連續三年專題召開推進會,對如何做好鄉土人才‘三帶’工作進行部署。全省推進實施的脫貧攻堅重點任務、鄉村振興重點工程、農業農村重點項目中,都把鄉土人才隊伍建設列為重要內容。”省委組織部人才處負責人介紹,從省級層面到各設區市,都把鄉土人才作為發展鄉村產業、決戰脫貧攻堅的主力軍,通過項目資助、創業扶持、平臺搭建、職業培訓等政策舉措,支持有能力的鄉土人才辦企業、興實業。“鄉土人才不僅享有和高層次人才同樣的療養、體檢等待遇,還能評選高級職稱, 也可通過省級‘人才貸’獲得最高1500萬元的純信用貸款,從而解決創業融資難題。” 水蜜桃之鄉無錫市惠山區,把鄉土人才與領軍人才并重、政策激勵與搭臺唱戲并推,“土專家”領路,培育3000職業桃農,組建了一支科技種植領頭人、民間技藝傳承人、鄉村振興新農人隊伍,催生了獨具特色的“蜜桃經濟”。水蜜桃入選農業文化遺產名單,實現從論擔賣到論箱賣、論只賣的華麗蛻變。 強力支持之下,鄉土人才奮力作為、大顯身手,積極融入現代農業、休閑文旅、鄉村旅游等鄉村發展新業態,創業發展、帶民致富。據統計,全省第一批2717名“三帶”鄉土人才,創辦領辦企業、合作社1478家,去年主營業務收入超570億元,帶動村民平均增收4.76萬元。 內培外引,緩解缺人難題 這兩天,宿遷市杉荷園社區黨委副書記趙躍賣完合作社的草莓,又一頭扎進了西瓜銷售旺季。2017年,作為宿遷市第一批返鄉興村新村干回到家鄉,趙躍創辦了恒躍果蔬專業合作社,不斷探索瓜果蔬菜種植新方法、新技術,培育新品種,并且通過會議教學、棚內現場教學、入戶指導等方式,將自己掌握的技術教給其他種植戶,帶動附近的青年農民學技術、搞種植,帶動周邊近12家新型經營主體,形成區域種植共同體。 像趙躍這樣,在宿遷“返鄉興村千人計劃”中回鄉就業的大學生有3100多名,為1400個村(居)集聚了一批愛家鄉、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村干”。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無論是打贏脫貧攻堅戰還是加快鄉村振興,都需要最大限度地把鄉土人才資源轉化為‘動力源’,引導人才、技術、信息、資本等生產要素向鄉村流動。” 鹽城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柏長嶺說。 我省堅持內培外引,開發用好各方面“土專家”“田秀才”“新農人”,尤其突出本土培養,在省級層面評選支持“三帶”名人443名、“三帶”能手1046名、“三帶”新秀3042名,帶動市縣評選支持活躍在民間基層、掌握特長技藝的鄉土人才5萬多名。 揚州市以研修院、工作室、展示區、創業園為培養陣地,把鄉土人才的創新力轉換成為人才的帶動力、產業的發動力和百姓的致富力。目前,以“鄉土人才+文化博覽+互動體驗”為模式的 “486非遺集聚區”、“三把刀”體驗區等,匯集玉雕、漆器等70多個技藝門類,成為鄉土人才展示風采、傳授技藝的重要陣地。魯垛“中國亂針繡文化產業園”、甘泉琴箏文化產業園、灣頭玉器小鎮,則為鄉土人才提供了創新創業的舞臺。 沭陽縣從鄉土人才中選派“科技村長”,把鄉土青年人才培養成產業帶頭人、黨員模范、村級后備干部。目前,全縣已建庫培養23890名鄉土人才,共創辦、領辦項目1.4萬個,牽頭成立專業合作社526個、協會7個,帶動農民就業5萬人。“希望通過加強鄉土人才隊伍建設,夯實鄉村振興人才基石,為基層治理注入源頭活水。”沭陽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智超說。 “觸電”“觸網”,迎來創業新天地 “老鐵們,海鮮正在打包發貨中,今天下單,明天收到,視頻下方小黃車可以購買,非常劃算!”面對手機屏幕向全國粉絲吆喝家鄉海鮮,是連云港市贛榆區海頭鎮海臍村漁民匡立想的日常。90后的他本是個地道的漁民,現在成了一名有著300多萬粉絲的網紅,“最多的一天賣了300多萬元。” 隨著直播經濟的興起,像匡立想這樣的“鄉土網紅”,正在帶火一方電商經濟。來自東海縣雙店鎮的90后大學生王晨晨,是一名“三農”領域網絡主播,其注冊的自媒體賬號“鄉村小喬”粉絲量480萬,視頻累計播放7億次。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雙店鎮花農百合花大量滯銷,她第一時間為花農上架百合花,通過5個小時的超長直播,售出百合花30000多株。 “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生態農業蓬勃興起,物聯網、人工智能、5G技術加速滲透,為鄉村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帶來了新機遇;勞動力外出務工減少,外來人口回流增加,為鄉村人才集聚帶來了新契機。”省委組織部負責人表示,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城鄉融合發展加速推進,鄉村治理的各項改革更加完善,鄉村發展的原動力更為充足,這也為鄉土人才和鄉村產業走出家門、走向世界打開了重要窗口,提供了廣闊舞臺。(郁芬 陳珺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