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身邊的非遺 傳統音樂和舞蹈體現民族個性
|
《非遺本心》----音樂舞蹈(央廣網發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提供)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點,就是不脫離本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是民族個性、審美習慣的體現,作為承載人類情感的重要載體,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就集中反映出了這一鮮明特質。在非遺十大門類中,傳統音樂、傳統舞蹈是其中最為絢麗多姿、賞心悅目,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的重要類別。 經過千百年的傳承磨礪,華麗婉轉、源遠流長,其數量之大,形態之多,范圍之廣,深得百姓喜愛。 中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華夏大地上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音樂歌舞都自有體系,各具特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名錄的蒙古族長調,則以高亢悠遠、舒緩自由而獨樹一幟,成為草原音樂最具代表性的“活化石”。號稱長調歌王的巴德瑪就是這一傳統藝術的代表性傳承人。 但凡民族傳統歌曲,都有祭祀、社交、娛樂和警世等社會功能,侗族琵琶歌也不例外。其歌唱內容,幾乎涵蓋了侗族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古規古理、生產經驗、社會交往等各個方面。它不僅是一種娛樂形式,更是侗族人的社交方式。通過它,青年男女可以互訴衷腸;通過它,男女老幼可以獻歌祭祖。 位于祖國西南邊陲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素有“歌海”之稱。最能充分體現壯族人民能歌善唱這一特點的民俗活動,便是遍布壯鄉的歌圩。壯族歌圩是壯族民眾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的聚會歌唱活動,這一民俗習慣已經綿延上千年。 在這里,不可能一一列舉出這些普遍年事已高的非遺音樂傳承人,更無法詳細地展現他們為之而長期的艱辛付出,唯有他們那種共同具備的“不讓傳統斷我手,不達目的誓不休”的執著讓人敬佩,為之點贊。 大概是先祖在遠古時代受到大千世界的啟發,大量舞蹈起源于對動物動作的模擬,依托飛禽走獸可以萌生千姿百態的美麗舞蹈。然而,中華民族以龍為圖騰,“龍舞”自然就成為重中之重。起源于唐宋的銅梁龍舞在全球的龍舞藝術中最為有名。被譽為中華第一龍。年近八旬的黃廷炎老人就是銅梁龍舞的傳承人。他用了三十年的時間,革除傳統的一人簡單套路的弊病,融入了故事情節,創新出一套“五功合一”的舞蹈技法。 中國幅員遼闊,地域寬廣,民族眾多。伴隨著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活習俗和審美喜好,各式各樣的舞蹈應運而生。多姿多彩的舞蹈演繹著各民族流傳久遠的歷史傳說,傾訴著發自內心的喜怒哀樂,表達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向往。 今天,保護非遺,傳承非遺,不僅僅是對以往簡單的復刻拷貝,而是要把蘊含其中的民族精神與文化基因,化為面向未來的強大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