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出臺實施辦法 貫徹《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
|
6月3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關于貫徹〈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實施辦法》(下稱《實施辦法》)新聞發布會。《實施辦法》依據《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結合我省“三農”工作實際和發展階段制定,于今年1月19日正式印發實施,共分為7部分30條,是關于我省全面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基本規范和重要依據。
強化組織領導,壯大“三農”力量
“推動《條例》和《實施辦法》的規定落地見效,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把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三農’工作各個領域,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 省委副秘書長趙旻說,同時健全黨領導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完善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落實省市縣鄉村五級黨組織領導農村工作的職責任務,形成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格局。
將者,士之心也;士者,將之肢體也。《實施辦法》指出,要壯大“三農”力量,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培養、配備、管理和使用。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委“兩新”工委書記周為號說,加強“三農”工作組織體系,關鍵在于抓好領導干部隊伍、村級黨組織、農村黨員隊伍和鄉土人才隊伍建設。我省現有8.9萬個農村基層黨組織,214萬農村黨員,市縣分管“三農”的黨政領導干部平均年齡48.9歲,全部擁有大學以上學歷,下一步將暢通入口,加大優秀青年入黨力度,對于干部將優先配備,定期開展專業培訓,提升專業化程度。“我們堅持把人才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周為號說,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鄉土人才“三帶”行動,現已累計遴選出省級鄉土人才“三帶”名人、“三帶”能手、“三帶”新秀4500多人,聯動市縣評選支持各類優秀鄉土人才5萬多人。
“村子不大,舞臺很大;村官雖小,責任不小。”周為號認為,村書記隊伍建設對于農村發展尤為重要,從全省來看,村書記隊伍還存在文化程度偏低、帶富能力偏低、年輕人比例偏低、待遇偏低,后備力量缺乏等問題。省委組織部將以明年初開展的村“兩委”換屆為契機,逐村研判,打造高素質村書記隊伍,目前已在全省選擇15個縣(市、區)開展村書記專職化管理試點,以“專職五級”管理為基礎,探索構建覆蓋村書記選、育、管、用各環節的完整體系,推動村書記專心專注專業做好本職工作。
對標兩個“現代化”,完善保障強監督
《實施辦法》中提出,要推進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治理現代化。趙旻介紹,推進兩個“現代化”,要重點落實規劃引領、鄉村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城鄉融合發展、農村改革創新等方面任務,同時健全“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升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落實《實施辦法》,還需完善政策保障措施,進一步強化要素供給,在資金投入、用地支撐、科技引領、法治建設等方面持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趙旻說。記者注意到,此次印發的《實施辦法》通過黨內法規的形式再次明確要“建立‘三農’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省財政廳副廳長倪國強表示,我省將進一步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創新投融資機制,確保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省財政預算安排“農林水”支出902.46億元,年均增幅達到10%以上。2020年,省級財政預算安排“農林水”支出217.47億元,增長13.2%,顯著高于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幅,總量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14.39%,力求筑牢公共財政優先保障機制。
倪國強同時介紹,我省將積極引導金融和社會資金投入鄉村振興,包括積極引導普惠性涉農貸款,持續深化“政銀擔”合作,設立省級農業融資風險補償基金,引導金融資本投入農業農村,設立鄉村振興投資基金,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開展農業領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運營等。
《實施辦法》中還明確要求,強化考核監督,健全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考核機制等。按照我省已制定出臺的《市縣黨委政府鄉村振興工作實績考核辦法》,將按年度開展工作實績考核監督,把考核結果作為班子和有關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作為財政資金分配、項目安排、評先獎優的重要參考。
推進城鄉融合,深化改革創新
“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楊時云表示,基于《實施辦法》提出的目標任務,我省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農村工作的主要任務思路愈加清晰。
楊時云說,我省將堅定不移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全國探索經驗提供示范,堅定不移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農村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面對當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保供增收的任務非常艱巨。”楊時云說,我省將堅定不移支持鄉村產業發展,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今年確保全年糧食種植面積8100萬畝、產量741億斤以上,確保全年生豬存欄1044萬頭、出欄1800萬頭,確保“米袋子”“菜籃子”總體平穩,發揮農業基本盤、“三農”壓艙石的作用,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穩定提供有力支撐。鄉村產業發展方面,將堅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重點培育8個千億元級特色優勢產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延長產業鏈,拓展價值鏈。加強復工復產和創業就業指導服務,保持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同時,我省將把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作為主線,深化農村改革創新,激活鄉村振興活力。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方面,全面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好集體經濟組織,抓好登記賦碼工作,今年10月底全省基本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任務。農村土地改革方面,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管理,規范土地流轉程序。
在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方面,楊時云表示,我省將不斷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提升鄉村網格化社會治理水平,引導農民用法律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開展農村“公共空間治理”,指導各地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科學規劃發展路徑,著力增強村集體持續造血功能,建立健全村級集體經濟長效發展和管理機制。(吳 瓊 顏 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