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員直播“帶崗位” 畢業季江蘇高校服務不斷線
|
今年,江蘇高校畢業生達到58.4萬。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社會用人需求不確定性增大,地區、行業、專業、學歷層次間的就業不平衡加劇,就業形勢更加復雜多變。 輔導員直播“帶崗位”
“同學們,視頻面試和電話面試,無論是哪種招聘面試,首先著裝上一定不能偷懶……”5月15日,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學院輔導員周璟看著直播間里的彈幕耐心解答。 這已是周璟5月的第三場直播。疫情期間,許多招聘會無法如期舉行,不少輔導員直播“帶就業、帶崗位”,現場與企業連麥,為同學們解決“就業難”。 “老師,我想去蘇州姑蘇區找工作!苯K海洋大學機械與海洋工程學院機電專業畢業生小吳,一直沒找到合適就業崗位!熬蜆I是雙向選擇,建議你適當放寬就業區域限制!陛o導員陳曉龍打開招聘企業名錄,“我這邊有昆山兩家企業的招聘信息,都是世界500強企業,員工待遇和成長環境都不錯,如果你愿意考慮,我幫你打電話推薦! “生物學院的宋宇航同學曾擔任班長,研究生期間參與科研項目3項、發表SCI論文2篇,榮獲國家獎學金等各類獎勵5次。簽他!快簽他!”南京林業大學舉辦的一場特殊線上直播活動中,8個學院的輔導員分別出鏡,“推銷”畢業生,也有不少同學主動出鏡毛遂自薦,8家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分別登場,介紹招聘崗位及福利待遇。 南林大針對畢業生的一次全面摸底調查顯示,缺乏“面對面”溝通交流機會,是當前不少招聘單位和求職學生面臨的共同難題。“直播帶就業”模式應運而生。“依靠直播帶動學生求職、企業選人,是貫徹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高校要提供不斷線就業服務’的新嘗試。”南林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李新宇說。 分類指導精準幫扶 每天早晨,江蘇海洋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駱海宏的手機里,都會涌出近百個就業微信群的數百條未讀信息。除針對不同學院、專業的微信群推送招聘信息外,他每天還要打數十個電話聯系長期合作企業,及時準確審核統計就業數據。 全方位做好畢業生就業服務,江蘇海洋大學制定《就業狀況監測工作方案》《就業工作量化考核實施辦法》,實行就業信息日報日清制度,詳細摸清每一個未就業學生的情況。在此基礎上,就業指導中心和各學院全力出擊,點對點聯系,多方拓展就業資源。“今年我校有94名湖北籍畢業生,每個人的就業狀況都已摸清,各學院正在積極為他們想辦法。”駱海宏說。 揚州大學電氣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輔導員化身“快遞員”,線上“云接單”,幫助無法返校的畢業生將放在學校宿舍但找工作需要的證明材料和三方協議一一寄回。同時,學院還開通就業心理疏導熱線,針對就業壓力大的同學,開展一對一精準服務。通過“開小灶”的方式,及時幫助就業困難學生疏解心理壓力,尋找問題根源,及時調整就業應聘對策。 “一個家庭傾注多年心血培養出一個大學生,孩子的就業寄托著全家的希望。因此,就業工作是個良心活,讓孩子們好就業、就好業,我們責無旁貸。”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張穎超說,學校把就業工作當成頭等大事,通過“指導不掉線、招聘不停歇、服務不打烊”,在做好在線招聘工作的同時,各二級學院每天安排老師值班,開展線上就業咨詢服務。對未就業的學生進行摸排,根據其個人情況、工作需求、職業規劃等進行分類指導,精準幫扶。 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蘇春海介紹,江蘇全面實施云服務,引導鼓勵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網上簽約,實時掌握畢業生就業情況和實時進展。此外,省校共建共享就業“云”課,加強國家戰略、就業政策、價值觀、擇業觀等的宣傳教育,加快上線核心就業能力培訓、就業指導精選課程,提高就業網課針對性。 可以先就業再擇業 “畢業生要調整就業心態,主動出擊,有付出就有收獲!碧K春海說,當前學生就業期待趨于多元,江蘇高校畢業生中研究生比例持續增加,本科畢業生數量自2013年起首次超過?飘厴I生,一般而言,學歷越高,預期越高,就業供需雙方都面臨量和質的雙重考驗。 江蘇環宇水利水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匯杰介紹,他們拿出測量、預結算、施工員等20多個崗位供畢業生選擇,直播帶崗位既解決學生“就業難”,也緩解企業“招工難”。 “揚州大學出臺就業指導規范,成為全國首個通過畢業生就業指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高校。今年以來,學校舉辦13場線上招聘活動,累計吸引1600多家用人單位,可投遞職位數超過10萬個!睋P州大學校長焦新安認為,一方面,高校畢業生應主動投身國家戰略,積極到基層或艱苦地區就業,服務鄉村振興、西部大開發等;另一方面,也要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就業觀。 依托全省高校共建共享的智慧就業平臺,聯動全省各市人才服務機構,江蘇持續推進“就業創業在江蘇”系列活動,分專業、分行業、分地區組織專場網上招聘會,加大活動頻次,提高對接成效。蘇春海建議,高校畢業生可關注“就業創業在江蘇”專區,“一站式”了解全省各地就業創業最新政策,找到適合自己的“落腳地”。?圃盒5耐瑢W要積極參加“蘇企優才”大學生成長圓夢行動,抓住到江蘇省內優秀企業實習的機會,爭取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王 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