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各地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 引領高質量發展
|
今年是我省建設全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省的收官之年。民以食為天,食以稻為先,水稻種植機械化是我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這份“考卷”的“必答題”之一。5月28日,全省水稻機械化種植現場推進會在海安舉行,各地紛紛交出“答卷”。 “高效精兵”助力快速插秧 當前,全省夏收夏種工作正由南向北陸續開展。在位于海安的雅周現代農業園區,一臺臺插秧機正在田間來往穿梭、快速整齊地將秧苗插入土中。不多時,秧田里就多出一條條“綠腰帶”。 常州市武進區前黃鎮的鄉間農田,同樣上演“機器換人”的場景。以往的插秧機一般需要兩人協作,一人駕駛一人取苗。而“高效精兵”乘坐式高速插秧機只需一人進行操作,1小時可插秧4-5畝地。 截至5月22日,全省今年共新增水稻育秧流水線和育秧播種機近1000臺、水稻插秧機近4000臺,其中乘坐式高性能插秧機3682臺,占比高達92%;智能化無人駕駛插秧機45臺,首次實現較快增長,新增量占去年總保有量的近一半。 “今年‘三夏’期間,江蘇預計投入農業機械近40萬臺,其中,水稻插秧機11萬臺以上,預計今年我省水稻機插秧率保持在70%左右。”省農業農村廳農機裝備處處長張耀春說。 當心直播稻反彈回潮 “與小麥、玉米相比,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還不高,種植環節機械化水平更低,是制約農機化轉型升級的突出短板和弱項。”在推進會上,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沈毅表示,攻克水稻種植機械化這一歷史性難題,是江蘇農業人的夙愿。 然而短板問題尚未徹底解決,局部地區就出現直播稻“卷土重來”的現象。 原來,少數機手在開展機插秧時,片面追求作業面積而降低作業質量,導致栽插密度不夠、基本苗數不足,機插秧技術穩產增效優勢不明顯。于是,一家一戶生產經營的農民更容易接受農藝相對簡化、勞動力投入較少、農耗時間較短的水稻機直播技術。同時,機插秧技術對水利設施和田塊等配套設施的要求較高,我省部分丘陵地區,田塊較小、供水成本較高,增加了水稻機插秧的成本;隨著先進地區建設任務的完成,對機插秧扶持政策、財政投入的調整,直接影響到農戶購買插秧機的熱情,導致手撒直播稻回潮勢頭明顯。 事實上,從全省層面來看,政策扶持的力度是只增不減的。去年,全省農機購置補貼資金中投入1.99億元用于水稻插秧機補貼,共補貼插秧機7362臺;全省下撥1.1億元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項目資金,支持32個示范縣建設,其中約4000萬元資金用于水稻機插秧等作業獎補。 沈毅認為,各地要加快落實扶持政策,將水稻種植機械化納入扶持政策范圍,爭取地方財政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對水稻種植薄弱環節農機裝備購置和作業服務的扶持。 引領機械化高質量發展 補足短板、持續鞏固提升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是確保全程機械化水平質量提高的“得分項”,關鍵之題要有關鍵解法。 當下,我省水稻機械化栽培方式主要有水稻毯苗機插栽培、水稻缽苗機插栽培與機械直播栽培,三者配套的農機與農藝各不相同。在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唐明珍看來,農機農藝方面要加強水稻種植相關技術標準規范的修訂完善。“盡快研究提出適合我省實際的水稻機播技術規范,明確適宜的機型、配套的農藝等要求,加快相關標準規范的培訓和指導,提升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 創新是驅動發展第一動力。沈毅建議,有條件的地區率先探索建設“智慧農機”管理系統平臺,實現裝備智能化、作業精準化、管理數據化、服務在線化,以信息化、智能化提升水稻種植機械化質量和水平;率先探索建設一批無人農機“示范農場”,提升水稻種植機械化智能化水平。 各地在這些方面有不同程度探索。常州以標準化建設為抓手,高質量創建國家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標準化示范區;鹽城做優做強稻米產業,構筑全產業鏈;揚州以抓好農機農藝融合為突破口,初步形成有共識、有舉措、有隊伍、有示范的成效和氛圍。(洪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