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第54屆科學報告會舉行 四位大咖解析前沿熱點
|
央廣網上海5月27日消息(記者傅聞捷 通訊員李沁園)時值建校115周年,5月27日,復旦大學第54屆科學報告會舉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張文宏、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教授馮建峰、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吳心伯、大數據學院教授吳力波分別作為各學科代表,先后發表主題演講,結合國家社會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需求,解析各學科前沿及社會熱點問題。報告會采用線下提前錄制、線上視頻直播的形式進行。 張文宏:面向“不確定”,適應“新常態” “各個國家對新冠肺炎疫情采取的策略不同,結果也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全球下一步怎么走?目前取得的不同的疫情防控成績應該如何去看待?事實上,這不是一個可以隨意討論的問題,從本質上來講,它是一個學術問題! 圍繞“不確定疫情下的防控決策”,張文宏重點介紹了中國的疫情防控策略及效果。他指出,中國的疫情防控不僅僅是動員醫務工作者,還有對社區工作者的發動,對民眾的科普,以及海外人員的介入。中國所采取的飽和式診斷、飽和式追蹤、飽和式收入院,以及集中優勢醫學資源多學科協同作戰,有效降低了病死率。 張文宏特別提到,面對疫情,“80后”“90后”年輕人沖在第一線,獨當一面。他表示:“其實前浪、后浪都是一個浪,大家都是構成我們這個社會的中堅力量。” 面向當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態勢,張文宏表示,僅僅一個國家控制好是沒有用的,并且要看到,世界各國經濟社會條件、文化宗教風俗等存在的巨大差異,各國所適用的防控策略不同,疫情發展的趨勢也會有天壤之別。他說:“世界面臨重新打開的新常態,打開以后我們如何去防疫,這仍然是下一個階段,我們要面對的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疫情是不確定的,將來延續的時間,冬天會不會再來一波更強的,現在一切都在未知之中。我們可以相信的是,中國在第一階段取得了一些經驗,在第二階段的全球性疫情當中,我們有能力使中國的疫情得到控制!痹趶埼暮昕磥,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把復工、復產、復市做得更好,就是一種“新常態”。 馮建峰:下一代人工智能的開發要從類腦研究中來 “復旦大學對于腦與類腦的研究有一個自己的想法,我們一直想做ABC大腦,A就是人工腦,B就是生物腦,人腦其實是一個社會的腦,所以我們不只研究單個腦,還研究群體的腦,也就是所謂的Collective-Brain。我們一直堅信,下一代人工智能的開發要從類腦研究中來!瘪T建峰表示。面向“腦與類腦”這一目前國際研究的重大前沿,聚焦人類兩肩之間這個1.5公斤重的“小東西”,馮建峰圍繞“基于多尺度數據的生物腦和人工腦”介紹了團隊開展的重點工作。 馮建峰介紹,團隊對腦科學的研究,從發展數學理論和各種各樣的數學方法來研究大數據的角度出發。在數據方面,主要是基于相關性的研究和因果的研究兩方面工作。 有了算法之后,數據從哪兒來?在馮建峰的演講中,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展開面貌:超高梯度場強的Connectom 3T磁共振設備為全球第四臺,Terra 7T超高場人體磁共振掃描儀為亞洲首臺,BioSpec 11.7T超高場小動物磁共振掃描儀為中國首臺……結合團隊研究,馮建峰進一步介紹了怎樣通過腦影像來研究大腦。 關于人工腦方面的研究,團隊也開展了許多探索,包括把人工智能方法應用到步態識別方面。也就是說,通過你走路的樣子,能夠識別出來你到底是誰。近年來,團隊還在探索把整個大腦模擬出來,實現數字腦和生物腦的同化。馮建峰表示:“人工腦要完全復制人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相信它為下一代人工智能指明了方向,基于類腦研究的智能算法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代。” 吳力波:不確定性隨時相伴,可持續轉型勢在必行 結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吳力波分享了“新冠疫情下的全球深層環境危機再思考”。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社會經濟活動停擺、能源消費急劇下降,由此帶來全球環境污染物濃度顯著下降,這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意外福利”。在此基礎上,吳力波進一步分析了健康危機與環境危機的交互。她指出,在經濟復蘇的過程當中,一定要警惕環境污染的反彈,因為這會帶來新冠疫情效應的加劇,增加復蘇的總體社會成本。 在解析了疫情防控與全球氣候行動在成本收益、應對機制的異同之后,吳力波建議,在全球氣候行動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情況之下,要加強國家間的協調和合作,在全球范圍內建立起更廣泛的合作機制,降低外部性。另一方面,要努力從自身做起,通過本地的努力和環境氣候規制強化來盡快采取行動,產生更多本地的協同效應,從而增強可持續轉型的韌性。 在新冠疫情仍然籠罩全球的背景之下,全球氣候行動是否可以因此加快呢?我們是否可以Do it now,Put a price on carbon?為什么我們現在要加快來做這件事?吳力波從大氣污染物減排協同效應、人類健康協同效應、有利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入再分配效益、就業和收入效益等方面解析了氣候變化政策的本地福利效應,并指出,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所采取的努力,所建立的全球性碳市場,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非常關鍵的一步。吳力波表示:“我們的引領會給很多發展中國家更好的借鑒,推動全球進入到下一輪可持續轉型的通道當中去。” 據介紹,復旦大學校慶科學報告會每年邀請來自各學科的學者與師生分享前沿成果和治學感悟,這一學術傳統肇始于上世紀50年代。1954年校慶前夕,時任復旦校長陳望道提出,校慶種種活動,應以促進科學研究為中心。當年的復旦校慶即舉行了復旦大學首屆科學討論會,在校慶期間舉辦科學報告會成為復旦大學的傳統。從2009年開始,學校決定進一步發揚校慶科學報告會優良的做法,在5月下旬舉辦一系列的學術文化周的活動,弘揚復旦學術傳統與文化傳承,彰顯復旦學者立足前沿、服務國家的志向和情懷,激發廣大師生投身學術、服務社會的熱情。據悉,今年校慶期間,復旦大學各院系將舉行百余場科學報告會等學術交流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