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真抓實干成效顯著 區域環境明顯改善獲國家表彰
|
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通報,對2019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勵,江蘇省常州市因為環境治理工程項目推進快,重點區域大氣、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而獲得此項殊榮。 從監測數據看,常州市區PM_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7.8%,空氣優良天數為244天,均達到江蘇省考核要求。實際考核的31個國省考斷面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為83.9%,同比提高23.3個百分點,改善幅度全省第一。 部門協作搭臺治污 在這些看似尋常的數據里,凝聚著污染防治攻堅的努力和心血。常州市經濟發達,污染物排放強度大,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系條件導致區域污染物擴散條件差,水、氣的環境容量都偏小。 “十二五”時期,常州市國省考斷面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僅有27.3%,位列全省最末。2018年常州大氣環境也因為改善進度滯后,在省內排名較后,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對此開展督查幫扶。無論水環境還是大氣環境,常州曾經都是省內“后進生”。 后進變先進,首要是常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和投入。“市長從專項資金里專門拿出了2000萬元用于大氣污染防治。”常州市生態環境局大氣處負責人介紹。 這筆錢的一部分,被用于搭建常州市大氣攻堅信息平臺建設。這一平臺縱向整合了國家、省、市、區等已建設的各類大氣環境監測體系業務數據,橫向集成了氣象、住建、交通等部門大氣管理職責功能相關的行業管理數據,為大氣環境管理決策提供實時動態的數據支持。 點開這一平臺,只見國控點、省控點、市控點監測數據一覽無余,市區兩級的氣象站、企業的相關數據歷歷在目,源清單條分縷析,工地、港口碼頭的主要污染物監測數據實時在線。 常州市大氣污染防治聯席會議辦公室通過平臺發現問題后,就會通過微信工作群將相關信息發送至相關主管部門,由其迅速進行現場處置。 “以前工地是我們監管的一個盲點。現在工地都安裝了揚塵在線監測,如果發現數據明顯偏高的工地,就會實時通報住建部門,由住建部門層層下派任務,及時赴現場查看,確實沒有落實工地揚塵污染防治‘六個百分百’要求的,由住建部門進行處罰。” 常州市生態環境局大氣處負責人介紹說。 部門之間的協作也更加快捷,常州市“大氣辦”發布了重污染天氣預警,要求渣土車停止運行,但通過監控發現仍有一輛車出現移動軌跡,“大氣辦”第一時間將情況移交城管部門,約1小時左右,找到涉事車輛,并由城管部門進行處理。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常州市更是建章立制、協同作戰。“我們的水質改善和取得的治污成果,都是靠著各級政府和各相關部門一起努力、分工協作,朝著一個方向使勁,久久為功、踏踏實實干出來的。”常州市生態環境局水處(太湖處)負責人說。首先是壓實地方政府治污責任,然后是充分發揮和集聚生態環境、水利、住建、農業、工信、交通等職能部門的力量。 常州市“太湖辦”作為治水工作的“指揮部”,每日派員緊盯全市大小河流自動、手工數據的變化,并通過各種平臺共享水質信息,發文建立了水質異常波動的內部調查處置規程和各部門之間的聯動機制,一旦出現水質波動,都是第一時間上報、第一時間處置,確保不對斷面水質產生大的影響。每月,市“太湖辦”會向各地政府、各主要部門和各級河長、斷面長通報斷面達標情況,分析達標形勢,預警水質下降斷面;每季度召開水質分析會、點評會,專題研究問題斷面污染成因,提出攻堅措施。 一旦遇到河流水質出現問題、河道受到嚴重污染等棘手情況,常州市生態環境、水利、住建、交通等部門立即開展會商,并多次聯合開展斷面水質提升專項行動,嚴查污染源。“從每個河道監督員、網格員,到每個河長、斷面長、每個部門都把治水當成一件大事用心對待,我們的水環境自然慢慢好起來。”常州市生態環境局水處(太湖處)負責人說。 友鄰攜手聯防聯控 “一個好漢三個幫”,常州的大氣污染防治推動了蘇錫常地區的聯防聯控。 常州市武進區主城區有一部分在“武澄沙”工業帶上,一度為大氣污染所擾。 這一區域東到無錫城區,西至常州城區,南接太、滆兩湖,北抵江陰和張家港長江岸線,面積約1700平方公里。該區域橫跨蘇錫常三市,作為鄉鎮企業的發源地,這里經濟高度發達,工業企業密集,產業結構偏重。 常州市生態環境局與專業科研團隊合作分析發現,這一地域的生鐵、鋼材產能分別占全省產能的50%和35%。其火力發電機組總容量超過了1萬MW,煤炭和焦炭消耗總量超過5500萬噸,是全省能源消耗和大氣污染物排放強度最高的地區。 從污染因子看,燃燒產生的氣態污染物3項指標SO_2、NO_2、CO,常州和江陰在全省均排名靠前,監測分析顯示,在以主導風向為東南風的蘇錫常地區,常州和“武澄沙”工業帶有著相似的大氣污染特征。 從氣象條件看,江陰到鎮江的沿江區域是頻繁發生風向切變的地區,“對頭風”交匯,氣流輻合,有利于污染堆積。高污染排放疊加了不利氣象條件,使得該區域一度成為江蘇省大氣污染比較嚴重的區域。 經過精準分析,常州市生態環境局向江蘇省生態環境廳提出報告并建議:由省廳牽頭組織開展該區域大氣污染影響研究與評估,統籌制定區域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方案;加快提升該區域空氣質量精細化預警預報水平;盡快開展“武澄沙”工業帶區域大氣污染的聯防聯控。 2018年12月22日至2019年3月31日,江蘇省生態環境廳持續對武進區、江陰市、張家港市開展專項幫扶與重點督查工作,省市縣三級聯動,廳執法局持續組織人員在“武澄沙”地區開展大氣污染防治交叉互查工作;第二專員辦持續對三地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開展督查督政,并聯合廳宣教中心對突出環境問題進行曝光;廳大氣處聯合省環科院、第二專員辦對部分重點企業面臨的技術難題開展精準幫扶;省環境監測中心及時發布三地空氣質量分析數據。 針對督查期間發現的突出環境問題,第二專員辦采用曝光、約談、約見、通報、交辦、問責等方式督促地方政府提高認識,進一步壓實責任。在多方努力下,“武澄沙”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空氣質量均同比改善明顯,PM_2.5降幅均高于所在設區市,達到了考核目標要求。 水方面也是如此。常州和上游的鎮江、南京以及下游的無錫等市有很多交界斷面,上下游、左右岸的關系很復雜,時不時就會出現跨市界的水質波動情況。常州市政府與相鄰的設區市都簽訂了水環境橫向補償的合作協議,常州市生態環境局還與無錫市生態環境局簽訂了水環境區域聯防聯控工作協議,按照約定條款,兩局經常組織跨界交叉互查、聯合監測等活動,共同打擊跨界偷排漏排、污染物傾倒等違法行為。 常州還經常與周邊城市開展經驗交流等互助合作,共同研究太湖治理、長江大保護中的難點問題,“就說我們幾個水處處長,是隔三差五就打個電話,互相交流經驗,‘看看你市有什么更好的做法、有什么值得學習的地方’。遇到難題或者有爭議的地方,大家也是本著一切為了水質改善的原則,客觀分析,理性討論,互相幫助,共同提高。” 常州市生態環境局水處(太湖處)負責人介紹。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無論大氣污染防治項目,還是水污染防治項目,都需要資金投入。常州市2019年爭取到中央污染防治資金、省級環保引導專項以及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資金達7.36億元,同比增長72.7%,在爭取中央和省級資金方面位列設區市第一名。 “現在有項目儲備庫,所以需要提前謀劃,首先要吃透上級政策,加強溝通協調,嚴把項目質量關。中央、省里的錢到了,市、區兩級還得配套,一般是按2:8進行配套。”常州市生態環境局規財處相關負責人說,“近兩年主要是在環境基礎設施上投入,總投入超過了240億元,單體項目動輒數十億、上百億元。” 去年常州高新區一枝獨秀,爭取到中央、省級、市級環保專項及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支持項目30個、專項資金近4億元,其中,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項目獲得22344萬元補助,占江蘇省的50%,全市的98%。 這些錢主要用于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新北區成立了新美水務有限公司,加快區域污水管網配套建設。同時,由于整個常州市的長江段位于新北區,長江大保護也是資金的優先保障方向,這些錢主要用于入江河道水質提升、江邊生態修復等。“由于中央、省級資金及時撥付,我們才能加快項目推進。”常州高新區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說。 環保鐵軍勠力同心 常州市在全省率先啟動并完成垂管改革,大膽創新突破,形成了環保垂改“常州模式”。率先啟動綜合執法改革,整合縣區環境執法局成立市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局,下設7個分局和25個外勤派駐點(所)。 在機構改革的基礎上,常州市生態環境局堅持從嚴管理、從嚴監督,著力打造一支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的生態環保鐵軍隊伍。不斷深化主題教育成果,加強意識形態工作,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在縣區生態環境局專設黨務干部,外勤派駐點(所)明確專人負責,確保黨建觸角延伸到最基層、紀律監督沒有盲區。 同時,常州市生態環境局連續開展“學先進、樹典型、爭一流”活動,充分發揚“勇爭一流、恥為第二”的“常州精神”,對標對表先進地區、先進人物,找差距、定目標、提能力,打造富有常州特色的生態環境品牌,先后獲得“全國環保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環境執法大練兵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涌現了一批全國環境執法大練兵先進個人、省“十佳環保衛士”“最美常州人”等先進個人。(李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