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新:奮力書寫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淮安答卷”
|
新華網南京5月23日電(沙芳如 唐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在新一輪脫貧攻堅過程中,淮安在全省率先開展‘陽光扶貧’試點,探索出了一條深化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路子。”全國人大代表、淮安市委書記蔡麗新說。
全國人大代表、淮安市委書記蔡麗新接受采訪 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蔡麗新一直十分關注扶貧脫貧工作,并帶領著淮安人民書寫了一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淮安答卷”。 “十三五”時期,淮安決定組織實施新一輪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扶貧標準為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6000元的農戶和村集體經濟低于18萬元的村。到2019年底,淮安提前一年實現了“十三五”42.2萬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脫貧、170個省市定經濟薄弱村出列、重點片區和黃花塘革命老區面貌持續改善和省重點幫扶縣區“摘帽”目標。 蔡麗新認為,淮安健全防貧返貧機制,關鍵要在促進創業就業、強化兜底保障上雙向發力。 在促進就業創業方面,對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通過勞務協作、產業轉移等促進轉移就業;對無法外出就業的,通過興辦“扶貧車間”、建設扶貧產業園區,幫助實現家門口就業;對有弱勞動能力的,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促進就業。在資金補貼方面,去年全市發放扶貧小額貸款約4.16億元,在低收入農戶自愿參與生產經營的前提下,支持低收入農戶參與新型經營主體抱團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在強化兜底保障方面,對符合低保條件的低收入農戶,按規定程序,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困境兒童分類保障等予以幫扶,做到應保盡保等。 在“兩不愁三保障”方面,淮安在全省率先出臺《推動落實“兩不愁三保障”政策實施辦法》,明確具體政策標準,細化16項責任清單,提出“十三查十三看”對照檢查方案。基本醫療有保障方面,去年推動落實低收入農戶在縣域范圍內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治療,住院費用個人自付部分不超過總費用10%這一政策。義務教育有保障方面,通過建立教育資助數據庫、落實資助政策、嚴控失學輟學率、強化經費保障等措施,確保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子女全部享受教育資助。 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過程中,淮安市緊緊圍繞“精準扶貧脫貧、陽光透明監管”的目標,借助信息化手段,開發了以“三層、四庫、一端”為主體框架的“陽光扶貧”系統,探索出了一條深化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路子。 在蔡麗新看來,“陽光扶貧”是一項創新性系統工程,做好這項工作樹立的是標桿,收獲的是民心,促進的是發展。除此之外,淮安還有很多創新做法,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比如,淮安在全省率先出臺了《關于統籌推進省市定經濟薄弱村和面上低收入村持續增收的意見》,除了170個省市定經濟薄弱村之外,又將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低于18萬元的548個村確定為低收入村,納入幫扶范圍。 與此同時,在發展特色農產品上,淮安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充分利用這一獨特優勢,淮安通過大力發展特優高效種植、特種綠色水產、特色生態休閑“三特”產業,進一步增強省市定經濟薄弱村、低收入村、低收入農戶的內生發展動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脫貧攻堅也是如此。我們要萬眾一心加油干,越是艱險越向前,在有效應對和防止返貧上實現更大作為,奮力書寫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淮安答卷’。”蔡麗新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