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天目湖校區落地三年 校地合作為區域發展注入“新動能”
|
新華網南京5月14日電(龐雪汀)近期,各地復工復產按下“快進鍵”,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目湖校區二期建設項目有序開工。連日來,溧陽市與南航堅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學兩手抓,以實際行動續寫著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佳話。 2017年5月8日,南航與溧陽簽約共建南航天目湖校區;2018年4月9日,新校區奠基;2019年9月,新校區正式投入使用,迎來首屆近2000名各地學子。2020年5月,二期建設項目多個單體建筑有序復工復產。
三年之間,一座城、一所大學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和舍我其誰的擔當,踏著推進“寧杭生態經濟帶最美副中心城市”建設和南航“雙一流”建設的新時代節拍,攜手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作為“全國百強縣”之一的溧陽,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落實“強富美高”新要求之間,不斷謀劃著符合自身發展實際的落腳點。作為“國防七子”之一的南航,也始終在思考如何“走出南航的圍墻思考發展,跨出南京城謀劃南航未來”,特別是2018年工信部、教育部、江蘇省共建南航,進一步推動了學校堅持創新驅動,全力服務國家戰略和江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辦學進程。 此前,溧陽于2015年獲批建設通用航空機場可謂謀事在先,恰逢其時。常州市副市長、時任溧陽市委書記蔣鋒表示,溧陽地處長三角蘇南城市群之間,蘇浙皖三省交界處,建立通用航空機場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而航空更是南航與生俱來的特色“基因”。這些因素成為日后雙方基于通航教育進而開展廣泛合作的有利條件。 一座城市、一所大學,正在從不同的起點出發走向共同的交匯點,并共同演繹了一段令人贊嘆的“溧陽效率”和“南航速度”。 “從2016年12月15日溧陽方面首次來訪開始,到2017年5月8日正式簽署合作協議,再到6月1日確定新校區最終選址,雙方密集磋商達20余次,校地雙方多次召開常委會、辦公會、專題會,往來函電、考察達到每月數次甚至每天數次。”在回顧校地共建天目湖校區的決策過程時,南航校長聶宏再次對溧陽市委市政府的真誠和效率表示敬意。 在這種精誠合作的氛圍下,從天目湖校區奠基到一期建設項目交付,在僅僅400多天的時間里,溧陽人和南航人聯手“寫”下了一連串令人稱奇的數字: 建筑面積157344.33㎡、地下面積8404.84㎡、綠化面積約為9.5萬㎡、15棟單體建筑、全國第1個基于10GPON光網絡的高速泛在智慧型校園網絡基礎架構……
作為整個建設過程的親歷者,天目湖校區管委會主任江波說:“溧陽建設者們的確是無愧于溧陽‘建筑之鄉’這塊金字招牌。” 而在南航辦學初期,“我們南航人也曾創造了、僅用26年就建成全國重點大學的‘南航速度’。”天目湖校區黨工委書記張新明說。 如今,這種“不敢懈怠”不僅續寫了“溧陽效率”和“南航速度”,更繪就了一幅“三十年不落后”的精品佳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目湖校區建設不僅是校地各自發展中的創新和突破,也使雙方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了“再出發”。 南航黨委書記鄭永安表示,天目湖校區建成投入使用,為南航未來二三十年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物理空間,為學校學科專業發展和高素質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而新校區建設也將與“兩部一省”共建南航相結合,與校地落實合作協議相結合,與南航“一校兩地四區”布局相結合,實現在貢獻中求支持,在服務中求發展。“三個結合”在充分彰顯南航辦學基礎和自身特色的同時,也為校地未來合作拓展著新的想象空間。 三年以來,南航特色與地方需求相得益彰,在服務溧陽通用航空產業轉型升級和高層次人才培養過程中持續發力。繼2017年5月南航將榮獲中國制造獎的“鴻雁”系列固定翼無人機項目落戶溧陽別橋鎮之后,學校在2018年10月與江蘇東翼通用航空裝備科技有限公司實現“聯姻”,并于2019年7月重返別橋無人機小鎮簽署系列合作協議,共建南航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溧陽分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2019年9月,南航飛行學院整體入駐天目湖校區,來自全國各地的“天”之驕子如期走進新課堂。校地合作的“硬核”成果已經并將繼續在溧陽這片沃土上勃勃涌現出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