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有準備之仗 省地礦局24小時值守備戰地質災害防災減災
|
新華網南京5月12日電(王天翊)5月12日是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災害防治成為熱點話題。本月江蘇正式進入汛期以來,大部分地區已經遭遇了強降雨天氣,地質災害風險大幅提升,江蘇省地質礦產勘查局(江蘇省地礦局)所屬各地質災害應急地質環境保護技術中心已進入“戰備”狀態,技術人員24小時值守,運用“互聯網+地質”技術加強對隱患排查和監測預警,努力防災于未然。
省地礦局黨組書記、局長潘正勤冒雨查看盱眙地災防治工作 據了解,江蘇平原地貌居多,地質災害隱患總體數量并不多,但人口稠密,城鎮密集,人類工程活動對土體穩定性造成影響,地面沉降、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時有發生。部分地災隱患點周邊工業集中、經濟發達、人口眾多,災害一旦發生,后果不堪設想。多年來,江蘇省地礦局的地質災害防御搶險尖兵們守衛著大地安然、萬家平安。 使命在肩 守護地質安全的逆行者 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恒課題。2015年,在江蘇省自然資源廳與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江蘇省地礦局先后在南京、常州、鎮江、蘇州、徐州、連云港、南通、淮安、鹽城等九市成立了地質災害應急地質環境保護技術中心,擔當地質災害防治主力軍、地災搶險救援突擊隊。 強降雨是滑坡等突發地質災害的主要誘發因素,汛期地災防治工作是每年的“重頭戲”。每年,通過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核查,江蘇省地礦局九個中心幫助政府部門分析研判、定調汛期地災防治“怎么干”,并承擔著重要隱患點監測預警、突發地災應急搶險等任務。 2016年7月1日,鎮江中心技術人員在S308省道松林山路段發現附近某成品油輸油管道發生位移,監測數據表明該邊坡可能發生大型滑坡。災害迫在眉睫,公安、消防等嚴陣以待,鎮江中心快速調撥應急機械,經過四天四夜緊張搶險施工,成功阻止了一場可能導致蘇南五市短期“油荒”的重大險情。
利奇馬登陸期間,鎮江中心技術人員在寶蓋片頂巡查 超強臺風“利奇馬”登陸期間,各中心技術人員連續作戰,巡排查地災隱患點479點次。疫情期間,深入摸排重要交通沿線410余處地災隱患情況,快速完成調查面積724平方公里,總線路2038公里。風霜雨雪中,他們是守護地質安全的逆行者。 科技賦能 打造前沿陣地的智慧腦 “溧水區白馬-金山西麓LS23-LF02監測點數據異常,請核實。”5月8日夜,南京中心值班人員劉剛收到了一條來自溧水區地質災害監測站的短信,這表明一處監測數據超過了預設的安全值。劉剛立即打開了地質災害信息管理系統,對該區域情況進行核查,整個過程僅用了短短幾分鐘。 技術人員足不出戶,就可以掌握隱患點變化情況,并快速完成實時調查與數據分析,這得益于江蘇省地礦局自主研發的地災應急管理系統與多個地災監測預警項目的建成。 各中心先后在鎮江跑馬山、常州舜過山、徐州邳北希州石膏礦區、南通五山地區等地建立了自動化智能監測系統,通過每20秒監測一次位移數據,每5分鐘監測一次裂縫變形數據等各類信息,實時掌握地災隱患點的變化情況,在災害發生前通過短信、APP發出預警,提升了地質災害預警的科學性、及時性、準確性,也為政府疏散人群、減少損失贏得時間。
南京中心技術人員在通過地災信息管理系統核查隱患點情況 地災監測網絡的構建,能夠提升“隱患什么時候發生”的預警能力,而精準防范地質災害,還要提升“隱患在哪里”的判斷能力。2017年,自主研發的南京市地質災害信息管理系統及手機APP正式投入使用。系統實時更新每年巡排查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情況及分析結果,為隱患點建立了詳細的“健康檔案”,技術人員和專家團隊可以隨時對比歷史信息進行“云會診”,政府管理人員也可以在手機上直接查看隱患點各類信息,隨時“尋醫問診”。 該系統APP還實現了險災情一鍵上報,用戶只需要簡單的“隨手拍”就可以成為地災隱患“預報員”“監測員”,能夠更好地發動廣大群眾共同參與,構建嚴密的群測群防網絡,將防災減災的楔子嵌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經過不斷調試升級,這套地災信息管理系統已在常州、鎮江、徐州、淮安等市推廣應用。江蘇省地礦局正在研發地災預警三維視頻功能,將更加直觀、真實地呈現隱患點現狀及發展趨勢。該局積極對接地災信息管理系統與智能監測網建設,并全面推廣北斗衛星定位、無人機三維激光掃描、多參數采集系統,與南京大學開展合作,將先進的分布式光纖監測技術應用到地災監測預警中,依靠“互聯網+地質”不斷提升地災防治能力和水平。 目前,江蘇地礦大數據中心也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建成后,地災信息管理系統可以獲取更廣泛、更高效的數據源,變得更加“聰明”,成為筑牢防災減災前沿陣地的“智慧腦”。 動若風發 建設防災減災的應急隊 據預測,2020年江蘇氣象年景不容樂觀,今年地災防治工作要做好“打硬仗”的準備。 2019年12月,江蘇省應急管理廳與江蘇省地礦局簽訂應對地震和突發地質災害戰略合作協議,建立便捷、靈活、高效的應急聯動機制,共建一支關鍵時刻靠得住、頂得上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針對可能發生事故的薄弱環節,雙方合作開展了應急演練,確保關鍵時刻快速響應、高效處置。各中心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充實應急物資儲備,落實24小時值班制度,確保技術力量和應急物資可在接警后1-2小時內到達現場搶險救援。
滑坡險情發生后,中心技術人員第一時間應急搶險 去年,徐州市一風景區受前期連續暴雨影響,突發山體滑坡地災險情。徐州中心迅速派出應急防治專家組趕赴現場,封閉坡底道路隱患區域,設置截水溝、擋土墻,進行應急排險,并對坡體穩定性實施動態監控,避免發生二次險情。南京老虎山崩塌、鎮江跑馬山公園西側下部坡體滑坡、徐州邳州北部石膏礦地面塌陷等突發地質災害現場,當地中心技術人員第一時間沖鋒在前。 江蘇省地礦局負責人表示,各地中心將繼續借力科技,苦練內功,強合作、提技能、快響應,不斷提升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與應急處置智能化能力和水平,促進“防”“救”鏈條無縫對接,切實保障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