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國發展探路” 探索創新 建設山清水秀新江蘇
|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通報,對2019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取得明顯成效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勵,采取資金、項目、土地、改革先行先試等30項獎勵支持措施。在環境改善方面,江蘇省常州、宿遷、昆山等多地上榜。 “為全國發展探路”,是黨中央對江蘇的一貫要求。江蘇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努力建設山清水秀環境美的新江蘇。 常州: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位于太湖上游的滆湖,是太湖重要生態屏障,也是常州市武進區的備用水源。為有效改善滆湖水環境,武進區實施史上規模最大的滆湖水源保護工作。目前,全湖856戶網圍全部拆除。滆湖備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及二級保護區范圍內,已無工業企業存在。 滆湖的變化只是常州生態環境蝶變的一個縮影。在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通報中,常州因“環境治理工程項目推進快,重點區域大氣、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上榜。 2019年,常州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明顯:常州市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7.8%,空氣優良天數為244天,均達到省考核要求。實際考核的31個國省考斷面優Ⅲ比例為83.9%,同比提高23.3%,改善幅度全省第一。 “我們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全年完成3650項污染防治攻堅重點任務,淘汰報廢16241輛老舊汽車,完成7030家‘散亂污’企業(作坊)整治。”常州市生態環境局辦公室主任胡晉介紹,不僅如此,常州環境質量與重點任務“兩手抓”推進考核,在年度高質量發展考核中,既考核大氣、水等環境質量目標完成情況,同時考核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任務完成情況,將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單項進行考核獎勵,有力推動了環境保護工作。 宿遷:河湖長制管好一城碧水 宿遷,跨淮河和沂河兩大水系,擁洪澤湖、駱馬湖兩大湖泊,大運河縱貫全境,是江蘇水系最復雜、治水任務最重的地區之一。由于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推進力度大、河湖管理保護成效明顯,宿遷獲國務院督查激勵。 3年前,泗陽縣眾興鎮楊集村十字河,還是兩頭沒有打通的一汪死水,沿岸4個養殖場的排放更是讓河水又黑又臭。為治理這4個養殖場,十字河村級河長、楊集村黨支部書記黃衛國沒少與養殖戶“磨嘴皮子”,讓養殖戶由“要我搬”變為“我要搬”,還請專家規劃,設計治理方案,對十字河截污控源,建成生態河道。 宿遷市水利局副局長、市河長辦副主任張學武告訴記者,宿遷在全省率先建成四級河湖長體系,率先落實水利部河長制從“有名”向“有實”發展的要求。近年來,全市水質量持續向好、水秩序不斷規范、水空間明顯拓展、水環境有效改善、水生態逐漸康復。 “我們以鐵的決心清亂,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總指揮,一線調度一線推進,強勢完成水利部重點交辦的48項清四亂整治任務。”張學武表示,宿遷以硬的作風禁采,扛起部直管湖泊的禁采責任,兩湖禁采“一步到位、一禁到底”;以細的舉措劃界,高質量完成兩個湖泊、70條骨干河道、39座小型水庫、123座水利工程的保護與管理范圍劃界任務,為保護水域空間奠定了基礎;以實的行動退圩、退漁,恢復洪澤湖自由水面26.68平方千米,拆除駱馬湖圍網4.8萬畝,三年任務一年完成;以高的要求護水,高分創成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入選國家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國考斷面達標率100%。 昆山:整治環境建設鄉村升級版 漫步昆山市張浦鎮姜杭村,萬物吐翠、生機勃發,村莊干凈整潔、道路綠樹成蔭、庭院鮮花盛開、農家小院錯落有致,小花園、小廣場點綴于村頭巷尾。 近年來,昆山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切入點,強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獲評國務院2019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的激勵縣。 昆山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陳魯勇介紹,去年,昆山創新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紅黑榜”考核,從“全面發動、全域推進、全力保障、全民參與”四個維度出發,探索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和機制,推動農村人居環境面貌明顯改善,村莊環境美譽度顯著提升。如今,“紅黑榜”制度在蘇州全市推廣。 昆山還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任雙組長的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由市長任總召集人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聯席會議,建立起黨政“一把手”抓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領導體系。 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僅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陳魯勇表示,將再接再厲,大膽探索,用足用好2000萬元中央資金獎勵,進一步推動農村垃圾分類、“廁所革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相關建設,為2022年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吳瓊 許海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