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志愿者亮相《焦點訪談》 300萬志愿者打造志愿之城
|
5月4日,央視新聞欄目《焦點訪談》專題報道了一批優秀的青年志愿者,第一個出場的就是來自南京的殷學強。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戰爭中,他展現出了95后年輕人特有的責任與擔當。 “從2014年至今,是青奧志愿服務精神一直感染著我。”面對鏡頭,殷學強道出了初心。 2014年在南京舉辦的第二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讓青奧志愿者“小青檸”走向世界,成為南京乃至全中國的一張“最美名片”。6年來,“小青檸”的精神也影響了一批又一批的南京青年,引領著他們投入到志愿服務的偉大事業中來。 抗擊疫情、復工復產,95后志愿者扛起責任與擔當 被央視報道的殷學強今年25歲,是南京市一家教育培訓機構的員工。 春節前夕,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大年初三,市文明辦、市志愿服務聯合會向廣大志愿者發出奉獻愛心、有序參與疫情防控的倡議,身在河南老家過年的殷學強看到倡議,一下坐不住了。 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大年初七,他以“回寧復習”為由,踏上了開往南京的火車。 深夜抵寧,第二天一早,他正式加入到南京南站的志愿服務團隊中,成為值守城市“南大門”的一名志愿者。 早六點起床,早八點到崗,晚八點下班……在疫情最為嚴峻的日子里,殷學強每天服務時間超過12個小時,承擔了引導旅客間隔排隊、測量體溫、疏散密集人群等工作。 碰到志愿服務休整時,殷學強也沒閑著,得知血站告急,他毅然卷起袖子去獻血;見社區人手不足,他主動加入基層社區疫情防控志愿者隊伍中。 廣大志愿者用愛心譜寫出一曲曲贊歌 去年7月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召開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曾寄語廣大志愿者——立足新時代、展現新作為,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 南京的志愿者們做到了! 大疫面前,義無反顧。不僅僅是殷學強,大年初三,南京團市委發布全市防疫重點區域志愿者招募公告,短短12小時,第一批青年志愿者隊伍就組建完畢,趕赴鐵路南京南站;48小時內,報名者達450人,平均年齡不到28歲,最小的才18歲,其中七成是90后甚至00后。 還有不少志愿服務組織也在默默奉獻著。 在南京師范大學,有一支“火神翻‘疫’志愿服務團隊”,由該校外語學院教師組成。 2月29日下午,省疾控中心和該團隊聯系,請求將“蘇康碼”在線申請系統翻譯成多語種版本,同時對“江蘇省來寧返蘇人員健康狀況主動申報系統特色做法”的推廣介紹進行多語種翻譯。20多名老師志愿者加班加點,第二天下午, 一份完美的“答卷”提交了。 傳承青奧志愿服務精神,聚力打造志愿之城 是什么支撐著志愿者如此奉獻? 對殷學強而言,是一個曾經未完成的夢想。 2014年,就讀高三的殷學強為了備戰高考,沒能報名參加青奧志愿者,這成了他心底的一個遺憾。 進入大學后,殷學強為了“圓夢”,開始參加志愿服務:他先后參加了世界輪滑錦標賽、省第七屆全民健身運動會等賽會志愿服務,還加入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紅十字會等志愿服務隊伍;前不久,殷學強還遞交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會志愿者申請。 “正是對‘小青檸’的向往讓我走上了志愿服務崗位,這些年來,做志愿者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币髮W強道。 “小青檸”是南京青奧會志愿者的昵稱。在那個火熱的夏天,“小青檸”的青春活力和真誠服務,不僅深深印刻在參賽隊員和觀眾的腦海里,更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在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大家積極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用青春的激情打造最美的“中國名片”。 如今,青奧會早已落幕,但一批又一批南京青年仍盡己所能奉獻自己、展示自己,打造一張張最美“中國名片”,這已成為他們的初心和使命。 華晨曾在青奧會擔任主媒體中心的志愿經理助理。青奧會后,他加入了一個叫“青春同行”的公益組織,給仙林地區外來務工人員上課。 “小青檸”陸智敏努力學習韓語、日語和葡萄牙語,終于成了里約奧運的一名志愿者,“我希望能借助這個廣闊的平臺,展現出中國年輕人的熱忱和風采! 其實,“小青檸”只是南京志愿服務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高光時刻,南京“志愿之城”建設一直在路上。早在1993年,南京就推出了志愿者行動;2005年,《南京市志愿服務條例》頒布,南京也因此成為全國第一個對志愿者行動立法的省會城市;2011年,首屆南京志愿者大會召開;2015年以來,多個志愿服務先進典型獲得全國“四個100”榮譽稱號…… 2019年,全市實名注冊志愿者299.85萬人,年度有服務記錄注冊志愿者169.24萬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超過15.41%。 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間,南京20萬防疫志愿者站了出來,再一次生動描繪了文明南京、志愿之城的精神底色。 南京這座城市,因為志愿者,變得格外溫暖。(王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