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柜使用步入收費時代 一步之遙為何多出一筆費用?
|
自4月30日起,“豐巢”快遞柜也開始收費了:普通用戶可免費存放12小時,逾期后每12小時收取0.5元,3元封頂;會員用戶可辦理月卡5元、季卡12元,享有7天免費存放服務。 消息一出,有熱衷網購的人士調侃:“這讓‘996’上班族情何以堪?相當于每次收快遞要多付5毛錢。” 放眼當下,網購包裹數量的爆發式增長、疫情期間興起的“零接觸”服務、都市青年的快節奏生活,讓快遞物流“最后一百米”變得更難走。 高投入低回報,收費只是早晚問題 許多人用“韭菜熟了,就能割了”來形容豐巢此次的“突然”收費舉措。事實上,豐巢已為2億用戶提供了近5年的“免費午餐”。 公開資料顯示,豐巢自成立以來連年入不敷出,已累計虧損超10億元。其2019年營收16.14億元,虧損7.81億元;今年一季度未經審計的營業收入為3.34億元,虧損2.45億元。 巨額虧損來源于快遞柜投入的高成本、低回報。記者了解到,一臺智能快遞柜成本在2萬—5萬元不等,加上后續場地租賃費、電費、人工費,數額龐大。然而,快遞柜盈利模式單一,僅憑一個快遞幾毛錢的寄存費,遠遠不足以支撐運維成本。目前,我省智能快遞柜共計超過4萬組,格口超過300萬。 我省智能快遞柜市場中,豐巢約占50%份額,速遞易占比超過20%,云柜占比超過15%,而速遞易、云柜早已步入收費時代。自2018年1月1日起,速遞易開始收費:熱門區域免費存放24小時,偏遠地區則是48小時,之后每超過24小時加收1元,5元封頂。云柜收費標準大致相同:存放包裹48小時內免費,超時需付占用費,每天1元,5元封頂。 “不告而投”“兩頭收費”,才是癥結所在 對于收費行為,豐巢方面回應:存放超時收費系出于服務精細化考慮,期待以此改善投遞效率、推動物流末端市場迭代。 “經常有人把快遞柜當成免費儲物柜,導致投遞包裹時放不下。”申通快遞定淮門一帶的快遞員小秦認為,實行逾期收費,可督促包裹接收者及時取貨、減少資源浪費。 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他們真正有意見的其實是快遞員“不告而投”和物流末端運營方“兩頭收費”。 過去,快遞員會挨家挨戶配送快遞并要求本人簽收。漸漸地,快遞多了、快遞員忙不過來了,消費者們被通知去小區便利店、理發店等臨時配送點取快遞。再后來,快遞柜、菜鳥驛站的出現,讓配送信息直接從“本人簽收”變成“快遞柜簽收”“驛站簽收”。不少消費者習慣了快遞送貨上門,現在要到快遞柜取貨,不僅要多走一段路,還要多付錢,因此頗為不滿。 此外,快遞柜使用中向消費端收費也被認為是一種成本“轉嫁”。在網絡調查中,許多人不解:自己在電商購物時已付過物流費,為何包裹離家僅“一步之遙”又要收取一筆費用?這筆費用是不是該由快遞公司承擔? 對此,許多快遞小哥也很委屈。“日常配送時間收貨人基本都在上班,投遞快遞柜我們也都是自掏腰包,按快遞大小每個收費在0.3—0.6元不等。”當了3年快遞員的朱毅說,他每天投遞包裹量上百個,挨個打電話通知收貨最少要花一兩個小時。 配送點與快遞柜,奮力“百米沖刺” 物流公司保障包裹從前端商家到末端社區的“旅程”,快遞柜、配送點則支撐著從集散點到千家萬戶的“最后一百米”,二者同樣舉足輕重。 有專家認為,快遞柜是快遞末端配送的重要組成部分,消費者和快遞員都不應成為快遞柜費用的承擔者,快遞企業應完善快遞配送方式,讓消費者選擇是否通過快遞柜投放。 而與此同時,菜鳥驛站、蘇寧小店等快遞站點再一次贏得消費者青睞。作為快遞柜的主要競爭對手,4月29日菜鳥驛站表示,其遍布全國社區的站點將繼續為消費者提供免費保管服務,不會誘導、強制消費者付費。 事實上,使用快遞柜有時也是“不得已的選擇”。“快遞柜容量有限,尤其是購物節期間,包裹成倍增加,快遞柜根本放不下。”順豐速運定淮門集配站相關負責人表示,配送點場地大、貨架多,能夠在短時間內消化大量快件。同時,智能快遞柜要求使用者能熟練操作電子屏幕,無形中將許多中老年用戶拒之門外;而配送點隨時有人值守,取件更便捷。 201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智能快件箱寄遞服務管理辦法》規定,智能快件箱使用企業使用智能快件箱投遞快件,應當征得收件人同意;收件人不同意使用智能快件箱投遞快件的,智能快件箱使用企業應當按照快遞服務合同約定的名址提供投遞服務。但絕大多數快遞員在配送過程中顯然對此規定“視而不見”。 “新零售時代,物流業態正不斷被重塑。”在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江靜看來,網上購物已成為現代人主要消費方式,加速整合末端市場配送資源、橫向聯合共同派送或將成為趨勢。(沈佳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