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關為疫情防控進口物資累計減免稅超1億元
|
央廣網上海5月10日消息(記者吳善陽)疫情發生后,大批量世界各地捐贈的進口防疫物資紛至沓來。為便于捐贈物資進境,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聯合發布2020年第6號公告,明確了境外捐贈人無償向受贈人捐贈的用于防控疫情的進口物資可免征進口稅收,衛生健康主管部門組織進口的直接用于防控疫情的物資免征關稅。 “疫情就是命令”,上海海關迅速落實減免稅政策,支持緊缺防疫物資以更低的成本送至防疫一線。據統計,至政策執行截止日3月31日,上海海關共計辦理政策項下用于疫情防控的進口捐贈貨物貨值6232.86萬美元,減免進口關稅3130.05萬元人民幣,減免進口增值稅5996.42萬元人民幣。衛生健康主管部門組織進口的直接用于防控疫情且已免征關稅的物資貨值1184.78萬美元,減免進口關稅額656.46萬元人民幣。累計減免稅金額超過1億元。 為了讓國內外迅速知曉國家新出臺的捐贈免稅政策,上海海關成立了捐贈物資減免稅應急咨詢小組,7*24小時待命,高峰期日均答復咨詢電話300-400個。發布《慈善捐贈物資免稅手續臨時操作指引》、《疫情防控物資進口通關指南》等官方解讀,搭建政策宣講網上課堂。上海海關關稅部門還設立防疫物資減免稅業務專窗,按照“一單一群”、“一企一策”的要求,建立免稅疑難問題溝通處置微信群,專業指導各類捐贈機構定制工作方案,將免稅手續辦理時限控制在2個工作內以內。 捐贈物資進口全流程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協調一致關乎最終的通關速度。上海海關迅速與市民政局、市衛健委、市商務委、市紅十字會、市慈善基金會等單位取得聯系,第一時間建立應急聯絡網絡,明確職責、分工合作。短時間內,20家具有慈善捐贈物資免稅資質的慈善組織名單對外公布,海關會同市民政局、紅十字會、市慈善基金會等設立的浦東機場聯合辦公點正式運作。 1月26日,第一批防疫物資10200個外科手術口罩到港,浦東機場海關立即與企業、貨代、航空公司等建立微信工作群,提前確認各相關信息。由于時間緊迫,企業無法馬上提供完整申報要素,海關立即指導企業采取兩步申報模式進行概要申報,確保物資零延時放行。此后,7x24小時通關,2小時審核驗放,物資即到即提等做法始終貫徹于捐贈物資免稅政策執行全過程。 2月3日,海外捐贈物資線上辦理通道開啟,捐贈雙方通過網絡即可完成捐贈證明手續。強生(上海)醫療器材有限公司隨即通過該系統捐贈了一批護目鏡,總價值折合人民幣43萬余元,定向用于上海市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專項工作。上海市民政局蔣蕊副局長在評價多部門協同時表示,與海關無縫銜接開啟了海外捐贈物資免稅入關的快速通道。 捐贈免稅物資進口過程中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疑難問題。根據國家法規,一線醫護人員所需物資通常需要相關證照,捐贈物資大多尚不具備。危急關頭,上海海關特事特辦,試點對本市醫療機構使用、暫未取得注冊證的醫療器械,實施“先放行、后檢測、再使用”的變通做法。海關先予放行,后續由市衛健委、藥監局負責檢測和使用。此舉在確保使用安全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通關效率,解決了醫院一線的燃眉之急。 歷經2個多月,防疫捐贈物資免稅進口任務基本告一段落。上海市慈善基金會這樣總結,每一批境外物資的背后都凝聚著海關工作人員、捐贈方、受贈機構的共同努力,就好似一場接力賽,每一棒都做到了無縫銜接,才能跑贏時間、打贏戰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