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微笑日|瞧!這些博物館的文物“笑”得多開心
|
六朝人面紋瓦當
清代木雕“和仙”
5月8日是世界微笑日,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慶祝人類行為表情的節日。從1948年起,世界精神衛生組織將每年的5月8日定為“世界微笑日”,希望能用笑容促進人類身心健康。
其實,會“笑”的不止人類,文物也會“微笑”,在南京的幾家博物館里都能夠找到諸多“笑”的元素。
幾十年來,大量六朝人面紋瓦當在南京新街口、大行宮、張府園、清涼山等地區出土,收藏于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館、六朝博物館等處。
和真實的人臉一樣,人面紋瓦當也是千人千面,極其生動豐富,猶如現代人熟悉的“QQ表情”。它們有笑有哭,有喜有悲,還有的面色平和。仔細凝視那些微笑著的人面紋瓦當,有的淺笑,有的大笑,有的憨笑,透過展柜的玻璃,將千年前快樂的情緒傳遞給走進博物館的每一個觀眾。
人面紋瓦當來自六朝的第一個時代——東吳。它們為什么表情如此豐富,在六朝考古界還是一個引起爭論的話題。
南京師范大學王志高教授認為,孫吳時期,都城建業(南京)屢次發生火災,毀物傷人,破壞性極大。時人將建筑瓦當設計成人面樣式,對臉部圓頰作了夸張處理,顯示了這些瓦當并非普通的人面,很可能是具有滅火之術的神靈。專家推測,人面紋瓦當包含喜怒哀樂等豐富表情,是為了表現神靈的威力,寄托著東吳人鎮火祛災、厭勝避邪的觀念。
瓦當會“笑”,陶俑也會笑。在南京博物院,記者見到了一件東漢時期的“庖廚俑”,他左手按著砧板,上面有一條魚,嘴角露出微笑。
各種類型的笑容也出現在六朝陶俑上。在南博和六朝博物館,記者見到了很多微笑著的武士俑、仕女俑、侍衛俑。這些陶俑雖然來自墓葬,面部表情卻并不悲戚,它們用生動的表情和豐富的服飾,透露出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細節。
即便“剁手”了,也要保持微笑。六朝博物館收藏著一件南朝儀仗俑(也有學者認為是侍衛俑),兩只手掌缺失,手臂上只有兩只孔洞,但嘴角還是帶著淺淺的微笑。幾年前,這件陶俑曾在一次“雙11”后成為“網紅”,專家介紹,它的雙手本為木質,因為時間久遠而爛光了,使人形成了“剁手”錯覺。
江寧南唐二陵出土的陶俑同樣也是“喜感十足”。陳列在南博歷史館的“南唐持物女陶俑”嘴角微微咧開,正“尷尬而又不失禮貌”地淺笑。另一件大胡子的男舞俑則滿臉堆笑,翩翩起舞,身姿婀娜。
明清時期,民間文物上的“微笑”元素俯拾皆是。南博雕塑館陳列的一對明清木雕“和合二仙”洋溢著歡樂的氣氛。由寒山拾得演變而來的“和合二仙”多以快樂的面目出現,是蘇州刺繡、無錫泥人等江蘇非遺藝術中常用的創作題材。在南京的高淳博物館,記者見到了一件“春風得意馬蹄疾”的磚雕,這幅畫面出自唐代詩人孟郊《登科后》的詩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科場連捷的主人公走上了人生巔峰,縱馬馳騁,開懷大笑。保留在江南各地的大量明清古建筑的石雕、磚雕、木雕上,有很多類似的吉祥圖案,“微笑”畫面比比皆是,表達了古代江蘇人對生活美滿、諸事順心的期盼和祝愿。
微笑當然也不僅僅是人的專利,動物也會“笑”。明清時代,江南地區很多石獅也被雕刻成大笑的形象。
在南京甘熙宅第南京民俗博物館門口,記者就見到了一對咧嘴大笑、喜感十足的石獅子。看到它們,剛來到這里的游客立刻就有了好心情,紛紛與它們同框留影。(于鋒 文/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