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樹小蘇莽 青藏兩省區的“邊地驛站”
|
央廣網玉樹5月3日消息(記者張雷 通訊員楊慧瑾 董亞潔 曲田)小蘇莽鄉是青海省玉樹州玉樹市最偏遠的鄉鎮,與西藏、四川接壤。依托地處三省交界的地緣優勢和環境優勢,小蘇莽鄉積極發展特色種植加工業和邊界商貿,培育“邊地經濟”,開辟了脫貧新路徑。 清晨從玉樹市出發,沿著214國道南行90公里,從下拉秀鄉轉入縣道,就是前往小蘇莽鄉的方向。格拉山,最高峰海拔5200米,這是長江和瀾滄江源頭流域的分水嶺。大格拉山終年積雪,地勢險峻。 中午時分,記者終于抵達小蘇莽鄉政府所在地。小蘇莽鄉地處江曲河谷地及兩側灘地和山地之間,是玉樹市最大的鄉鎮,也是芫根的原產地之一。 尕瑪美久是玉樹市莫地芫根飼料加工廠的廠長,車間雖然在生產,可有一些必備資質還在審批流程中,小蘇莽鄉的一位副鄉長專責為企業催辦這個事,這天終于有了消息:“剛才電話里說,馬上就要批下來了,我想著就是擴大規模。” 玉樹市莫地芫根飼料加工廠2016年建廠,具備每天加工8噸芫根、燕麥混合飼草料的生產能力。眼下正是牧草青黃不接的時節,周邊各個牧委會急需這種顆粒飼料。 尕瑪美久告訴記者:“飼料主要銷往西藏昌都、拉薩等地,如果現在能擴大規模的話,銷路不是問題,希望規模能擴大到年生產1萬噸。” 芫根是一種藥食兩用的植物,藏語名為“紐瑪”,在當地種植歷史悠久。在探索產業扶貧過程中,小蘇莽鄉莫地村形成了“合作社+農戶”模式的的芫根種植和以芫根為主的顆粒飼料加工產業。 今年,莫地村計劃在原來基礎上,擴大種植面積到5000多畝。在當地牧民眼里,芫根可是一件既能養家還能增收的寶貝。村民丹增對記者說:“一些芫根由飼料廠收購了,這些芫根是兩年前的,個頭大、品質好,價錢也好,再放上一段時間,等價錢漲了我再賣出去。” 莫地村駐村第一書記騰喬生格來自玉樹市教育局。他認為,莫地村發展芫根產業前景廣闊,下一步主要從改善交通上下功夫。他說:“這里海拔低,芫根也特別的好,但是由于長期有大型車輛通過,導致道路越來越坑坑洼洼,村里的山貨運不出去,最大的弊病在這里。” 莫地村往南是草格村,與西藏昌都市卡若區面達鄉相連。在這條2012年修成的水硬化鄉道上,頻繁有駛往西藏方向的大型車輛通過。當地人講,自古以來,這條道路就是青海、西藏兩地商貿往來的主要通道。青海這邊的水泥建材、米面油、家電等,成為西藏邊界地區群眾最受歡迎的物品。 草格村村民尕瑪卓平從2009年起就在青海和西藏之間跑運輸。這次,他裝載了一車建材準備運到西藏昌都市,順便給自家的商店捎帶了一些飲料、方便食品等。他說:“這是從西寧拉到玉樹,玉樹拉到昌都的。一直就在跑這條線,一年差不多能跑20趟。主要拉老百姓要的糧食,要的水泥鋼材,反正要啥拉啥。” 玉樹市小蘇莽鄉草格村,是一個規模不大但依山傍水的邊地小村莊,它與西藏昌都市面達鄉“一橋相連、一河相隔”。為壯大草格村的集體經濟,小蘇莽鄉借力邊鎮優勢,將扶貧產業資金用在開設加油站、商貿店等方面。 玉樹市小蘇莽鄉草格村村民、草格村小超市銷售員尖尕才仁告訴記者:“超市雖然面積不大,但各種家用電器、日常生活用品種類全、價格合理。來買東西的,除了本村村民,還有對面西藏面達鄉的群眾,這段時間賣的最好的就是洗衣機。” 經過一天的長途跋涉,尕瑪卓平的貨車終于抵達草格村。他家有一棟兩層臨街的小樓,一樓開商店,二樓住家,一到地方他就組織全家開始卸貨。他說:“我的弟媳婦是西藏昌都那邊的,我們和他們那邊特別親近。我們的愿望就是我們的路修好,希望建個大市場。” 跨過草曲河,就是西藏昌都市卡若區面達鄉,這里正在進行“撤鄉建鎮”、重點打造邊際帶“美麗鄉鎮”的前期工作。這是西藏面達鄉為了方便兩地貿易往來建成的集貿市場,正在面向青海和西藏的經營戶招商。兩地的鄉鎮干部正在就有關問題開展對接交流。 西藏昌都市卡若區面達鄉鄉長萬世明介紹:“我們兩鄉之間和玉樹市、卡若區都是互通的互補的。我們是貿易互通,人員互通,經濟互通。我們兩鄉之間、兩區之間已經融合在一起了,融合在一起,就便于我們脫貧發展經濟。” 一水連兩鄉,邊鎮美如畫。小蘇莽鄉所屬各個行政村都已實現脫貧摘帽,但各村第一書記和兩委班子沒有絲毫懈怠,正在帶領群眾深挖地處邊界、林草資源豐富等潛在優勢,為打造邊際帶“美麗鄉村”,建成全面小康努力前行。 玉樹市小蘇莽鄉黨委書記諾布江才說:“我們的地理位置不像其他鄉,我們的地理位置往西藏昌都和云南,離這些區域都非常近。最主要的就是公路建設,從巴塘鄉到我們小蘇莽鄉,都可以修油路,修起來之后對雙方的發展都非常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