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農民收入 江蘇加快改善蘇北農民住房條件顯成績
|
粉墻黛瓦、飛檐套窗、竹籬小院……在125省道北側,鹽城市鹽都區花吉村新型農村社區小樓整齊排開。78歲的陳良德不久前搬進100多平方米的新居,他開心地告訴記者:“我們一家都很滿意,新房住得舒服! 隨著去年10萬戶農房改善任務的完成,蘇北五市一批高品質新型農村社區已建成。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江蘇省實施蘇北農房改善三年計劃承上啟下之年,今年的10萬戶農房改善任務正在高質量推進。4月15日-16日,省委、省政府在鹽城召開加快改善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現場推進會,對這件事關鄉村振興、事關脫貧攻堅的重要工作再作部署。 建新居 強配套 花吉村屬于集聚提升型村莊,規劃集聚334戶,其中老村改造96戶,新村建設238戶,目前一期90戶已建成,二期148戶正在建設中。新村和老村一河之隔,風格協調。新老村莊共建共享污水處理、管道燃氣等基礎設施以及黨群服務中心、衛生室等公共服務項目,村民們正在步入現代城鎮生活。 以花吉、佳富等為代表,鹽都區的18個新型農村社區已有1508戶竣工入住。這些社區規劃布局合理,按照遠離高鐵、高速、高壓線“三高”和靠近省道、縣道“兩道”的原則,選擇農戶相對集中居住的老莊臺和依河傍水區域布點,并精心設計房型,突出經濟適用、美觀大方。 鹽城市委書記戴源介紹說,鹽城堅持“農民少貼錢、財政可承受”,精心設計“退老宅拿新房基本不貼錢”的房型,采取多種建設方式,發揮農村建筑工匠在農房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努力讓群眾少花錢、住新房。鹽城新建的新型農村社區,靠近工業園區的有68個、靠近農業園區的有88個、靠近旅游園區的有8個,總占比達83%。通過農房改善、土地整理、溝塘平整,鹽城有效增加集體土地,帶動村級集體收入增長,有100多個村一舉甩掉貧困帽子。今年,鹽城計劃完成農房改善4萬戶,新建、擴建新型農村社區100個左右。 鹽城農房改善的做法也給了其他市縣很多啟發。泗陽縣委書記徐勤忠在現場觀摩時贊許說,這些新型農村社區特色鮮明,環境營造得好,房屋結構合理,細節處理到位,比如,空調外掛機的部位統一用擋板罩起來。給每戶村民預留了自種的菜地,既尊重農村居民的生活習慣,又可以幫他們節約生活開支,值得學習。 提品質 顯特色 江蘇省蘇北農房改善工作已經形成較為高效成熟的工作機制和政策指導體系,蘇北五市也在一個個項目的推進中逐漸積累經驗、形成特色。 徐州以農房改善撬動鄉村振興,2019年累計改善農民住房42323戶,建成鯉魚山莊、劉邦店等一批新型農村社區。值得一提的是,徐州探索“秸稈糞污收儲+溫室發酵+沼氣生產輸送”的太陽能沼氣供應模式,目前已在6個新型農村社區試點配建太陽能沼氣站。今年,他們將確保年度2.5萬戶農房改善任務高質量完成,并打造一批彰顯楚風漢韻、體現運河文化、功能配套疊加的示范項目。 淮安2019年實施農房改善項目90個,受益群眾20264戶,完成省定目標任務119.2%。今年,該市實施“農房改善全面提速提質年”行動,明確每個縣區至少打造2個示范項目,同時,繼續設立農房改善工作“獎金池”,拿出5000萬元專項用于示范項目建設和優秀規劃設計方案獎補。 宿遷在累計開工建設農戶改善項目153個、實現省定工作量2.38萬戶的基礎上,今年計劃新啟動項目62個、新竣工住房3萬套、搬遷改善農戶5.1萬戶。在今年的項目推進中,他們將進一步優化布局和規模,圍繞重點鎮、特色鎮、規劃發展村莊、國省干道沿線安排項目布局。 總體看來,今年江蘇省的蘇北農房改善任務不僅不會因疫情打折扣,還要按照特色田園鄉村的標準,追求品質的再提升。這個品質提升首先要靠規劃設計來保障,突出規劃設計的引領性和協調性,最大限度地避免農房“再次落伍”“二次浪費”“千村一面”等問題。 “產業+” 穩就業 在蟒蛇河畔的鹽城市鹽都區千秋村,村口新建的服務中心旁有家剛開業一個月的超市,是返鄉農民洪軍開的。他告訴記者,目前顧客都是本村人,每天營業額2000元左右。如今在家門口有了自己的事業,他就不再想外出打工的事了。 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涌,曾經極大地影響了美麗鄉村建設。村民成品監說:“年輕人都出去上班苦錢了,近的在市區,遠的到了全國各地。”他的兒子兒媳也都在鹽城市區打工,只有周末回村。 安居還需樂業。蘇北農房改善項目,不僅要為農民建造好房子,也要為他們增收致富找到好路子,在產業培育、就業保障等方面做好謀劃,才能真正讓農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為促進農民增收,連云港以縣區為單位推廣“特色產業+”模式,因地制宜,實施東!八Мa業+”、灌云“空港產業+”、灌南“稻谷經濟+”、云臺山景區“旅游產業+”等產業布局,就地就近發展富有區域優勢的特色產業,讓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和持續增收。 “在新型農村社區項目確定后,我們把所有農村產業資金優先向新型農村社區投放,統籌資金、集中資源、持續投入。2018年以來,累計向新型農村社區投入6000萬元,建成費莊百果園、條河菌菇園、朱橋標準化牛舍等各具特色的產業項目,為住房條件改善后農民群眾的就業致富打下堅實基礎。”漣水縣委書記王向紅說。 提高農房項目與產業項目的契合度,讓農民在家門口也有活干,有穩定收入和可靠保障,改善農戶的獲得感與幸福感才會持續。(卞小燕 白雪 劉玉琴 張文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