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各地爭推攬才新政 落戶門檻再次放寬
|
江蘇拼復工、拼招商、拼項目……拼得最高調的,還是“搶人”。近日,南京推出十項新政,再次放寬落戶門檻,邀請高校畢業生們共做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的合伙人。蘇州“云集蘇州·創贏未來”高端人才云創活動燃爆網絡,引才觸角擴散至德國、日本等8個國家。為“搶人”而拼,釋放出江蘇各地正在只爭朝夕、競速發展的強烈信號。 人口人才都要 得人口者得發展,得人才者得天下。尤其是在當前復工復產按下“快進鍵”、“危”“機”并存的情況下,“人”“才”的集聚,很大程度上關系到經濟能否迅速復蘇、未來發展能否搶抓先機。 敢為人先的蘇州,在疫情防控形勢向好后,又一次先下手為強。 3月20日,蘇州發布人才落戶新政,從5月1日開始, 本科學歷直接落戶,“先落戶后就業”。同時,大專學歷落戶者原來繳納社保滿兩年的要求擬放寬到6個月。這一政策被稱為“王炸級”人才新政,也是蘇州緊抓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自貿區蘇州片區等重大歷史機遇,吸引更多年輕人口和各類人才輸入的必然之舉。 新一輪畢業季也是招引人才的契機。南京此次發布10條新政,對高校畢業生也是誠意滿滿。“本科學歷人才從40周歲放寬到45周歲,將留學回國人員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并納入;40周歲以下大專學歷人員,在寧就業參保半年就可落戶”這一舉措備受關注,此外還有保障人才安居、拓寬就業渠道等多項給力政策。經測算,南京將拿出2個多億的“真金白銀”重點扶持中小微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 作為著名的“大學城”,南京是我國高等教育資源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擁有高校53所,每年高校畢業生逾20萬人。如果能將這些高素質的畢業生留下、用好,無論是對南京城市“擴容”,還是拉動經濟增長、擴大消費市場等都有重要意義。 同樣重視高校畢業生人才的還有徐州。從2月開始,徐州在國內200多所高校設置線上徐州招聘專區,為企業對接需求人才。今年,徐州還計劃全年吸引3.5萬名高校畢業生來徐發展。 不管是放寬落戶門檻,還是敞開懷抱招攬符合一定條件的學歷人員和技術技能人才,目的都在強化“人口紅利”和“人才紅利”。“搶人大戰”,成熟的城市,不做選擇題,人才和人口,兩個都要。 盡攬金字塔尖人才 實現經濟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升級換代,江蘇多地在人才工作安排或新政方面都瞄準人才結構調整,打造人才高地的同時建高峰。 徐州提出要堅持把打造淮海經濟區人才高地作為優先戰略,以最實舉措凝聚振興轉型的“第一資源”;針對這次疫情應對中暴露出的問題,鹽城明確把加強高素質專業化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工作作為根本之舉,全面找差距、補短板。 從全球高調“掐尖”,盡攬金字塔尖人才,推動發展先導產業、前沿科技領域和自貿試驗區建設等,蘇州更是迫不及待。在今年初開放再出發大會上,蘇州提出明確計劃:3年內引進1萬名高質量發展急需的高端人才。 3月19日蘇州出臺高端人才獎勵計劃細則,對標國際慣例,對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直接參照個人薪酬按比例給予重獎,最高每年可獲40萬元。4月8日,蘇州舉辦“云集蘇州·創贏未來”高端人才云創直播活動,4883家單位端出46438個高端崗位,“屏對屏”在線路演……向全球發出來自蘇州的“英雄帖”。 對于高端人才,全力支持的還有無錫。近日,無錫發布12條“錫引惠才”行動計劃,聚焦物聯網、集成電路等16個先進制造業重點產業集群及5G產業、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集群建設,重點支持100個左右在錫創新創業人才(團隊),對頂尖人才團隊給予最高1億元的項目支持。同時優化人才評價機制,人才做得好不好,更側重以能力、市場和業績說話。 有基礎才有高地,有高地才有高峰。這也是為何諸多城市紛紛放寬落戶門檻、注重招引大學生、培養多層次人才隊伍背后的邏輯所在。 硬件軟件協同落實 不難看出,各地人才大戰日趨白熱化。但用盡心思挖來的人才,最終能不能留下,會不會“中看不中用”,這些更考驗著一座城市的智慧與決策力。 “人才戰實則是由人才、企業、社會和政府4種力量共同主導。對于政府來說,一是通過政策引導,給社會和企業明導向;二是服務,整合公共資源,營造良好的人才生態。”無錫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人才處處長沈曉萍說,近幾年,無錫從招才引智為重轉向招才引智、招院引所、招平臺引機構并重,讓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此次無錫首次提出啟動人才發展“城市合伙人”,把孵化器、加速器、技術轉移機構、人才中介機構等納入獎補的范疇,最高達500萬元;還首次提出“人才金融港”概念,計劃今年內開通,通過整合政務服務、項目申報等資源,打造無錫的“城市客廳”“人才之家”。 “我們力爭當年獎勵當年兌現,今年遇到疫情,我們工作進度比去年更早、更快,希望最大限度激活人才力量。”沈曉萍說,不是簡單拼財力,無錫更看重的是政策能否真正落地,讓人才有獲得感。 不過,人才招引、培養并非一時之功,各地發出“高調”人才宣言之后,新政能收獲什么樣的“果實”,最終還是要讓人才來投票。 (胡蘭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