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昆山“智造”賦能“制造” 破解用工難題、讓產能恢復更快
圖片由昆山市委宣傳部提供 復工復產之初,艾利(中國)有限公司在人員到崗率46%的條件下達到80%的產能;立訊精密工業(昆山)有限公司人員到崗率不足60%,產能已恢復86%……這些企業緣何能夠穿越疫情的陰霾,跑出復工復產的“加速度”?他們通過“智造”賦能,運用科技力量,推進生產、防疫兩手抓,特別是面對“用工難”等問題,“智造”更成了企業快速恢復產能的利器。 跳開“返崗率”“機器換人”破解用工難題 走進立訊精密工業(昆山)有限公司SMT生產車間,映入眼簾的是高速運轉的生產線以及正在忙碌的智能機器人,越來越多的工作正在由機器和控制系統自動完成,在完美契合防疫需求的同時,生產效率也得到提升。 “企業復工復產初期,部分工人很難及時到崗。但是因為前期的工業互聯網改造,自動化設備高效運轉,工人服務于機器,所以對工人的依賴并不像之前那么強。”立訊精密副總經理王濤告訴記者,在不少企業陷入“用工荒”困境之時,立訊精密跳開“返崗率”,直指“達產率”——人員到崗率不足60%情況下,產能已恢復86%。 “企業發展智能制造,一方面能夠運用先進信息技術聯通研發、生產、銷售、管理、服務等環節,讓企業更敏捷;另一方面運用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設備,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破除招工難問題。” 王濤說,突如其來的疫情,雖然打亂了公司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但他們依然對今年的發展很有信心。 在昆山,有很多與立訊精密相似的企業。艾利(中國)有限公司在人員到崗率46%的條件下達到了80%的產能;昆山鴻嘉駿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人員到崗率36%,產能已恢復65%。其共同之處是,通過實施智能化改造,智能車間對于人員的依賴性有所降低。2019年數據表明,我市智能車間人均產出104.7萬元/人,明顯高于一般工業企業。 增強“免疫力”“技改提升”讓產能恢復更快 “比起傳統的生產模式,智能制造給生產帶來最直觀的改變是自動化程度高、經濟效益更為凸顯,企業的自動化率從2017年的81%提升至去年的96%。”昆山丘鈦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運營副總經理劉統權介紹,得益于自動化改造和提升,企業產能恢復率已經超過90%。 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在智能制造的創新、轉型路上。他們進行智能化改造的初衷不盡相同,或為擴大產能,或為降低成本,或為提高良品率,但在此次疫情中表現出了相似的“免疫力”。比如,友達光電充分應用5G技術優化生產流程,將分布廣泛、零散的人、機器和設備全部連接起來,帶來生產、管理、排污等三個方面的優化。 技改提升,為企業帶來從內到外的變化,產能恢復更快。3月初,綜合分析我市76家省級示范智能車間,其平均到崗率為75.6%,平均產能恢復率為85.4%,兩項指標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緯視晶光電(昆山)有限公司產能已恢復100%,另有10家企業產能恢復率達90%。 由此可見,提前加快智能化改造的企業實現了“逆勢突圍”。市工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昆山將通過大力推進智能制造提升工程,著力發揮智能車間、智能工廠等項目示范引領作用,加大昆山智能制造產業鏈建設力度,通過產業鏈補強、價值鏈推廣應用等模式吸引更多優質項目落地發展。 搶占“制高點”“智能制造”打開轉型新空間 一批先行先試智能化改造的企業,成為“昆山智造”的中堅力量。“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其實,我市早在2016年就提出加快打造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集群,力爭形成產業競爭新優勢。 “以制造業立身的昆山經過多年積蘊,形成了制造業全產業鏈的聚集優勢,而傳統制造業對技術革新的龐大市場需求,也成為推動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迅速成長的關鍵要素。”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對昆山了解至深,他同時指出,激發中小企業自動化、智能化改造的積極性,是推動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昆山有良好基礎。目前,我市智能制造入庫管理企業總數505家。去年,全市智能制造產業主營業務銷售額578.9億元,同比增長23.2%,已形成了產業集聚效應。 “誰能搶先一步恢復生產,誰就有希望搶下更多的訂單;誰能搶先一步轉換思路,誰就有希望在發展中獲得更多機遇。”譚建榮如是說。 困則思變,變則通達。近三年,我市實施智能化改造重大項目超600個,總投資超300億元。其中,“滬光汽車”獲得工信部智能制造新模式示范項目,“佰奧機器人”“華恒焊接”入選工信部工業機器人規范條件企業,“友達光電”“新萊潔凈”獲批省級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智能制造”為企業打開了轉型新空間。 “全市13家重點龍頭企業中,仍有企業還沒有申報獲評智能車間,智能化改造還有很大空間和潛力。”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將鼓勵企業加大智能化設備和工業互聯網推廣應用,提升企業智能化、數字化生產管理水平,持續推動昆山從“制造”邁向“智造”。(記者 史賽 李傳玉 張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