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火線,他們繪就抗疫戰場群英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全國上下艱苦努力,當前已初步呈現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湖北和武漢疫情防控任務依然艱巨繁重,加強疫情防控必須慎終如始,對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防控要求不能降低,繼續抓緊抓實抓細。目前,江蘇醫療隊依舊奮戰在湖北,為打贏湖北保衛戰貢獻了江蘇“硬核力量”,彰顯了有情有義的“江蘇擔當”。 為持續宣傳湖北抗疫一線的江蘇白衣戰士堅守陣地、奮斗不止的事跡,表彰他們治病救人、忘我奉獻的職業精神,3月10日,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依托江蘇廣電“荔枝云技術平臺”,發布第四批“江蘇最美醫務工作者”先進事跡。
發布現場,江蘇廣電全媒體演播廳、湖北抗疫前線、獲獎者家中或所屬單位三點連線,利用5G技術實時通聯,三地同框,實現了“異地共情”,鋪展了一幅堅守抗疫戰場的“群英譜”。
李小民:火線上的黨委書記 今年59歲的李小民是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火線擔當黃石市陽新縣疫情防控指揮部副指揮長、陽新縣人民醫院第一黨委書記。
多年的工作經驗造就了他面對疫情的鎮定自若與高瞻遠矚,早在2月11日出征支援黃石前,他就開始對醫療隊進行架構梳理、排兵布陣。他知道,有備而戰,方可臨戰不亂。
黃石市陽新縣基礎醫療條件薄弱。李小民剛進駐時,縣人民醫院收治新冠肺炎病人122位,危重癥15位,而重癥病床僅有5張。李小民當即決定:擴大重癥監護室,并在36小時內完成醫院改造!在李小民的帶領下,陽新縣人民醫院的重癥病床增加了20張,并全部由他的團隊接管。
雷厲風行的不止診療工作。在抵達陽新縣的第二天,李小民就制定形成了醫療隊工作制度,并率先成立臨時黨支部、發起倡議:全部黨員主動請戰到最危險的重癥病房!他說,重的、難的、危險的交給他,江蘇隊就是來干苦活接重任的。 重癥病房接管的都是急難險重的病人。一位42歲的患者因為在ICU住得太久,再加上對家中兩個孩子的牽掛,身體、精神雙重壓力下,強烈的求勝欲讓他出現了應激精神反應。為了讓患者配合治療,李小民與連云港市的心理精神專家通過遠程診療系統,共同對患者治療。在前后方的共同努力下,患者很快就精神好轉、并全力配合診療,病情在24小時內就得到了控制。
江蘇醫療隊進駐三周,陽新縣新冠肺炎患者治愈101例,出院率達到80%。
成績喜人的同時,一個月的支援工作讓李小民陽新縣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他的心中有了更大的藍圖:那就是戰勝疫情后,要讓陽新縣相對落后的醫療條件得到改善。李小民主動牽頭,使連云港市與陽新縣、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與陽新縣人民醫院結對,精準幫扶。
在與李小民的連線中,陽新縣衛生局局長表達了對李小民所代表的江蘇醫療隊的感謝,更指出,連云港市和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幫扶意義深遠,他們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李小民知道,援助湖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也許是他職業生涯最后一役。這一仗,他打得漂亮!
楊永峰:屢戰疫情的領軍院長 “方艙醫院”,在疫區湖北,是很多患者走向希望之岸的“生命方舟”。 方艙醫院不僅在中國是創舉,在世界范圍內也無先例可循。
如何組建方艙醫院內的醫療團隊、保證工作有序有效推進,這曾經是橫亙在楊永峰面前的第一難題。
楊永峰是第五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省隊專家、武漢開發區體育中心方艙醫院2艙副院長、南京市第二醫院副院長。2月9日,主動請纓的楊永峰接到上級通知立刻出發,前往武漢接管方艙醫院。
江蘇同批抵達的300人團隊,來自全省10個地區、70多家二級和三級醫院,絕大部分隊員未從事過傳染病診治工作。這么大的隊伍,怎么做好個人防護、感控、診治等工作?
作為隊里唯一一名經歷過多次重大傳染病救治的專家,楊永峰知道培訓工作刻不容緩,他甚至在酒店大堂開始為隊員們講課。 2月12日下午,國家衛健委指令江蘇醫療隊接即刻接管武漢開發區體育中心方艙醫院2艙。2月13日白天,楊永峰便把300名隊員分10批進行了空艙模擬,使隊員們很快具備了“實戰”能力。2月15日,24小時內600張床位的方艙已滿負荷平穩運行,創造了“江蘇速度”。 有速度,也有溫度。在工作中,楊永峰繪制改造圖紙,迅速改建、增加出入通道,安排錯時交班,第一時間解決了醫療隊員結束7小時班次后需要近4小時才能脫完防護服的問題。
幫助患者,楊永峰更是辦法多多:他和團隊組織了多種多樣適合患者的活動,在患者微信群里進行古詩詞飛花令接龍,還在患者之間開展了呼吸操等運動項目。
在楊永峰和團隊的工作下,醫患相敬、病患互助,他們接管的方艙醫院里暖意融融。
虞樂群:我們在,請放心
虞樂群是第五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隊員、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科副主任。作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她說:在前線,我要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是虞樂群駐扎的定點醫院。 虞樂群到達醫院的當天,正是醫院為擴容收治新冠肺炎病人而新增的重癥病區接收病人的第一天。疫情就是命令! 快速診斷、精準施治,半天時間內她一刻不停收治了28名病患入院。 有多年的醫術積淀,也有女性的細致入微,一位84歲高齡、體征良好、病人自感不錯的病人引起了虞樂群的注意:普通人的呼吸頻率一分鐘接近15次左右,而這位老先生卻超過30次。虞樂群的經驗告訴她,病人需要及時上呼吸機,否則很可能呼吸衰竭。經過緊急處理,老人的呼吸平穩了,又挺過了不易為人察覺的一個險關。 盡全力救助病患,虞樂群卻常常忘記自己也是一個在出征前剛剛出院的病人。因患免疫性疾病和骨關節病,虞樂群每天都需要服藥;站立時間久了,膝關節會疼痛。可是,當進入病區之后,她只記得自己是一名醫生。
巾幗不讓須眉,虞樂群堅柔并濟,在疫區一線舍身忘我,綻放出女戰士最美的姿態。
王醒:患者的定心丸 在新冠肺炎的診療過程中,中醫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中西醫結合的“江蘇處方”,為很多患者帶來了康復與希望。而王醒,是在中西醫結合的診療方案之外,還會帶著患者打太極拳的“文武兼備”的醫生。
身為“中醫國家隊”——國家中醫醫療隊(江蘇)副隊長、江蘇省中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中醫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王醒和他的團隊整建制接管武漢江夏方艙醫院病區,成為讓這里的患者歡欣鼓舞的消息。 曾經有病人根據防護服上的名字用手機查詢過王醒的身份,看到他資深的從業背景后,一顆心徹底放下了。
王醒今年56歲,在抗疫一線算得上是“高齡”戰士了。第一個進入方艙醫院感染區,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第一個為患者采集咽拭子標本,第一個參加一線值班……這些工作,王醒沒有一項落在年輕人后面。他說,參加過抗擊非典和多項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防治,這些經驗就是他“爭當第一”的“底氣”。 王醒用極具江蘇特色的診療方式為病人的康復付出著;而病人們也用自己的行動溫暖、感動著他:一些輕癥患者自發組成了志愿隊,在院區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醫務人員減輕負擔; 一位患者出院前,悄悄找到王醒打聽如何捐獻血漿,她想把自己獲得的健康與愛傳遞下去……
出院病人都會收到中醫醫療隊準備的一個月劑量的康復中藥; 而他們,也把最真摯的祝福和感激,留在了心愿墻上。 連線時,主持人用一張借條與荔枝云技術平臺另一端的王醒共同講述了一個醫者忘我工作的故事:在出征前,王醒因為連日胸悶,緊急向醫院的藥方借了一些藥物、并寫下了這張借條。他希望這些藥物能讓自己迅速克服不適、更好為患者服務。
連線的另一端口,出院時打聽捐血漿事宜的張女士告訴主持人,她想捐血漿,就是受到了江蘇醫療隊舍己救人的精神感召:“我獻的血,沒準就能救回危重患者一條命;能多救一個患者,就能減輕一點醫護人員的負擔。” 在連線中,王醒摘下口罩2秒鐘,張女士也見到了救命恩人最溫暖的笑容。 周路陽:30秒,打通重癥患者生命通道
在拯救重癥病患的過程中,有一句醫界約定俗成的話:“外科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麻醉科醫生常常被形容為“急救醫學最后的守門員”。在患者病情急轉直下的緊急關頭,氣管插管、人工搶救、容量復蘇……這些都是麻醉科醫生與死神一較高下、搶奪病人的戰場。 第五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南京鼓樓醫院麻醉手術科主任醫師周路陽,就是經常和死神狹路相逢的人。在周路陽進入病區之前,呼吸科的代主任悄悄在他防護服上寫道“英雄有用武之地”。在同事們眼中,周路陽就是抗疫前線不折不扣的“技術英雄”。他精湛的醫術在疫區前線的重癥病區就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周路陽到達武漢的第14天,他所在的E1-6重癥病區收治了接管以來最為危重的一位病人。轉來時,患者多臟器功能衰竭,血氧飽和度降至70%,血壓最低53/26mmHg。周路陽判斷,必須要在30秒內對他進行動脈置管的監測。然而,事發危急,條件有限。當時全院病區都找不到有創監測設備,甚至沒有合適手術的16G動脈留置針,患者生命危在旦夕。在這樣的情況下,周路陽用病區僅有的一根最粗的20G靜脈留置針,在30秒內,精確實施了動脈穿刺,成功打通患者生命通道。
南京市鼓樓醫院副院長于成功的朋友圈截圖 周路陽并不覺得自己是“蓋世英雄”,但在顧阿姨眼中,他和隊友們卻“身披金光”。顧阿姨是在武漢生活了50多年的江蘇鹽城人,在治療過程中,她和來自老家江蘇的醫療團隊結下了深厚感情。在周路陽的精心護理之下,顧阿姨不僅順利出院,還嘗到了周路陽送來的久違的家鄉味——阜寧大糕。 在與重慶老家父母的連線中,周父自豪地告訴主持人,周路陽是非常正能量、有愛心、有擔當的人,多次參加了如“援非”、“微笑行動”等公益項目。父母的話語,讓來自有著9位黨員的“紅色之家”的周路陽充滿了繼續奮斗的力量。 “用精湛醫術治人,以仁愛之心暖人”,這是周路陽這樣的醫生為江蘇醫療隊打造的金質名片。 趙燕燕:重癥病房里的“臨時家人”
江蘇、湖北同氣連枝。一場疫情,讓長江兩岸的人民、尤其是醫務工作者,建立了深厚的“戰地情誼”。趙燕燕就是在抗疫工作中,被武漢當地的醫務工作者和患者連連稱道、深深佩服的“臨時家人。” 趙燕燕是第一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隊員、江蘇大學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護士長。初到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趙燕燕便憑借十多年重癥護理經驗,幫助當地醫院梳理病區規范操作流程,輔導一線護士使用重癥急救機器,為醫院注入重癥護理的技術力量。 2月4日晚10點,重癥病區內的一名患者呼吸窘迫,病情突然加重,出現了急性腎衰竭。如果不能馬上實施體外血液清毒,患者將生命垂危了。而這個病房之前的搶救設施并不完備,當天剛剛到位的一臺連續腎臟替代治療機,也只有3位江蘇醫療隊的護士會操作。 彼時,趙燕燕剛剛結束了一天的白班,但考慮到自己的隊友已經很累,她毅然穿上防護服再次進入了隔離病房。 經過醫護團隊的搶救,58小時后,患者的腎臟功能恢復,呼吸指標好轉,他得救了。 隨時上一線搶救,也時刻關懷病人于細微處,這是護士長趙燕燕膽大又心細的體現。病區里,75歲的田爺爺,患病后茶飯不思。醫生建議服用蛋白粉,但他的老伴在另一個病區住院,子女在隔離,根本無法為田爺爺采購。為了給老人補充營養,趙燕燕拿出隨身帶來的蛋白粉,細心分裝成小包遞到了田爺爺的手里。她說:“爺爺,你的家里人不在,就把我當作你的女兒吧。有什么需要盡管告訴我。”
真心換真情,田爺爺真的把這個異鄉來客當做了自己的“臨時親人”,甚至在確定診療方案的時候,也一定要聽取趙燕燕的意見。 隨著疫情好轉,趙燕燕和江蘇醫療隊整體撤出重癥病區、轉入普通病區;她對在重癥病區一起奮斗的“戰地小姐妹”——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重癥病區護士長梁文的想念,在連線中得到了滿足;她們也終于見到了彼此不穿防護服時,青春靚麗的樣子。 在趙燕燕與家人的連線中,兒子虎仔和趙燕燕隔空親吻是讓人動容的時刻;而虎仔的一句話,也道出了所有人的祝福:“媽媽加油!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喬繼紅:沙場上的“守護女神” 喬繼紅身材嬌小、嗓音溫柔,但工作起來卻很嚴格。
作為第二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院感組副組長、蘇北人民醫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喬繼紅知道,自己嚴格的態度是因為感控工作的嚴格標準,而這一切標準的目的就是為了所有人都能安全。 喬繼紅形容自己的工作就是“及時掃雷”, 為即將進駐的大部隊掃清障礙,排除風險。1月28日,她隨隊伍到達武漢后,一到駐地便馬不停蹄地忙碌了起來,如偵察兵一樣,奔走在完全陌生并充滿未知危險的一線。同行的四位男同事在出征前受命,要好好保護她;沒想到到了前線,卻發現,喬繼紅才是真正保護他們的人。
防控流程梳理順當,喬繼紅面對的戰役才真正開始。醫院內隨處隱藏著感染風險,喬繼紅要提前為隊員們清除一切可能的風險。為了能讓大家有一個安全的更衣環境,每天她和院感組的隊友都會對更衣室進行擦拭消毒打掃保潔。一系列高強度的消殺作業后,喬繼紅的面罩被霧氣籠罩,防護服中的她大量出汗、呼吸困難。在低氧和體力透支的情況下,她要這樣工作4-6小時,甚至更久……
每天常規的消殺作業、感控工作指導督查后,喬繼紅還有一項雷打不動的“作業”——起草、修整具有前瞻性的預案規范。伴隨在每天只睡4小時左右的她身邊的,是治療偏頭痛的藥品。 因為崗位不同,喬繼紅并不會直接面對患者;但在陣地上,她為保存隊友的實力盡心盡責。她說,隊友們叫她“守護女神”,她要對得起這個稱呼。 王曉蕾:盡己之力,護你周全
說起感控,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的前方記者們說,如果不是和王曉蕾駐扎在同一家酒店,他們也許并不會這么深切地體會到感控工作的繁復與重要。 王曉蕾是第二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感控部副部長、江蘇省疾控中心消毒與媒介生物防制所副主任技師。她說:“醫生的職責是保護病人,那我們的職責就是保護醫生,我要確保我們醫療隊的每位隊員在武漢的工作期間,打勝仗、零感染,是我的職責所在。” 作為消毒專家,王曉蕾每天都要負責對駐地的人員密集場所進行消毒。常常一場會議剛結束,一個瘦弱的肩膀就會背著沉重的噴霧器出現在會議室,仔細噴灑、無一遺漏。
為了盡量保障前線感控工作的進行,心思縝密的她從江蘇帶了16萬片含氯泡騰片,四臺手提式和電動式的消毒噴霧器馳援武漢。這些都成了她消殺工作的“親密戰友”。 除了駐地的感控工作,王曉蕾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保障所有隊員的吃飯問題。剛到武漢時,她發現因為口味差異,部分隊員對餐食不適應、甚至選擇點外賣。從感控專家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風險點;從“后勤部長”的角度來說,這是亟待解決的大問題。 經過王曉蕾與隊員和餐廳的溝通,醫療隊的伙食有了很大的改善,送餐時間也更加科學。隊員們每次吃完,還可以通過新開發的小程序點評餐食、表達需求。在王曉蕾的努力下,大家不僅能吃得飽也吃得好,更有力氣“沖鋒陷陣”了。
鄧曦是江蘇省廣電總臺前方記者之一,也是與王曉蕾駐扎在同一酒店的“近鄰”。在演播室與鄧曦和王曉蕾的連線中,鄧曦介紹了從新聞記者的角度觀察到的“溫柔”且“溫暖”的王曉蕾,也為觀眾速寫了一個專業、敬業的感控專家。 吳小龍:細節決定成敗
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是感控人的職責和使命。在武漢前方,有一位特別注重細節的感控專家,他每天馬不停蹄地奔走于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和江夏中醫院兩所醫院之間,為那里的醫務人員筑起了一道堅實的防火墻。 這位感控專家,就是第一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隊員、江南大學附屬醫院醫院感染管理科科長、無錫市醫院感染管理質量控制中心主任吳小龍。大年初一,他隨江蘇援湖北醫療隊來到武漢,負責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和江夏中醫院的院感防控工作。 細致到收納醫療廢棄物的垃圾袋上可以追溯重量、分類、產生地、日期、交接人的二維碼,每一個細枝末節都是吳小龍工作的覆蓋點。 院感防控人員每天必須到病區查看,現場指出問題及時整改,而吳小龍做得尤其仔細。這是一扇通過病區陽臺的門,吳小龍發現并沒有密封,馬上提醒現場工作者要封牢。糞口傳播是新冠肺炎病毒的一個隱蔽的傳播途徑。下水道連接口、空調出風口等角角落落,如果不仔細清查,就會暴露隱患。 “六零后”的吳小龍,是一個自媒體時代的“潮人”,他經常會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分享戰疫一線的感人故事。 吳小龍分享和傳播故事,讓前來采訪的武漢江夏區融媒體中心記者趙惠勛深受感動。為了能給白衣戰士們加餐,2月14日,他和自己的同事集資購買了100多份巧克力。這是疫區人民對江蘇醫療隊最“甜蜜”的“告白”;而這個屬于情侶的日子,也被吳小龍刻進自己的戰疫日歷,被命名為“親人節”。 楊樂:院感專家&“戰地記者” 用筷子在酒店的床墊上,精確擺放出駐地酒店房間內劃分成污染區、緩沖區、清潔區的方法,這是楊樂就地作戰、速戰速決的作風體現。這段教學視頻科學且簡單易行,在醫療隊員中廣泛傳播并實踐。
當你作“矛”沖鋒時,我愿化“盾”護平安。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是一場“真刀真槍”的戰斗。確保在救治一線的白衣天使不被感染,是楊樂的重要任務。 防護服的準確穿著、口罩的正確佩戴,這些細節都是楊樂工作的重點。將每個細節做到極致,為的就是讓“盾”堅實一點,確保醫護人員昂揚迎戰、平安凱旋。
做好院感工作的同時,楊樂也發揮自己的攝影特長,記錄下抗疫一線很多珍貴的瞬間。這些照片背后,都牽動著一段段的故事,說起來,楊樂總是如數家珍。 “這是我們來到武漢的第11天,很多同志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火線入黨。” “這一天,我們在做防護服穿戴考核。” “這一天,是心理醫生在給患者做疏導,我在給他們做院感培訓。” 楊樂的照片,仿佛是江蘇醫療隊援武漢的圖片日記,生動記載著援助工作的每一步:從院感防護到病情診療,從醫務工作者的飛速成長到“醫人之后醫心”的心理疏導;也凝結著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所有江蘇白衣戰士的辛勞、欣慰與期盼…… 疫情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奮戰在湖北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們,用赤誠踐行著“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的初心,發揮火線上的中流砥柱作用,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這份答卷是堅守火線的群英譜,也是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全景圖。 已是滿目春色,凱旋亦可期許。戰至中盤,我們仍要咬緊牙關不松勁,繼續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精神,一鼓作氣、戰斗到底,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奠定愈加堅實的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