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最前線 | 武漢戰場,江蘇“心理部隊”春風化雨
交匯點訊 3月9日,是第十一批江蘇援武漢醫療隊抵達武漢的第15天。自2月24日,這支特殊的“心理部隊”火線馳援武漢戰場, 與奮戰近一個月的江蘇醫療隊“匯合”后,馬不停蹄下病區、做咨詢、辦沙龍,幫廣大患者打開心結,助醫護人員紓解壓力,在焦灼戰場上春風化雨。 當好“穩壓器”,火線上筑一道“心理防線”
武漢前線辦起心理沙龍 從融入患者和醫護人員開始,這支31人的“心理部隊”,被分為六個小組,開展工作。最初一周,他們像旁觀者一樣參與到醫療隊員們的閑聊、散步、黨小組會以及醫師組、護理組的各類型會議中,以了解他們的工作及狀態。 同步進行的是心理狀況摸底。“我們制作了醫護人員的心理評估量表,每日所有的醫護人員都要上傳信息。在進行了密集地問卷調查后發現,醫療隊員們的意志力也會隨著體力過度消耗而消磨。”第十一批江蘇援武漢醫療隊隊長、南京腦科醫院醫學心理科主任李箕君說,尤其是不少人已經持續作戰一個多月了,心理問題集中表現出來的就是睡眠障礙以及焦慮不安等,解壓成為了當務之急。 “有的醫護人員夜里12點上班,他們11點就要花一個小時來做準備,凌晨下了班之后回來還要清洗很長時間,要做一次二次甚至三次清潔。長期的精神緊張,加上生物節律(生理鐘)的紊亂,造成很多人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困難、多夢和早醒。”李箕君給醫療隊隊員們做失眠健康教育,“比如睡覺之前可以放些輕松音樂、泡個腳來助眠,放松自己。” 而方艙醫院的患者是“心理部隊”關注的另一個焦點。“我們對口的6家醫院包括武漢東西湖方艙醫院和江漢方艙醫院,方艙醫院動輒都是1000張以上床位的大空間。”第十一批江蘇援武漢醫療隊領隊、南京腦科醫院醫務處主任譚俊華說,在這種環境下,患者之間的情緒會傳遞,甚至極少數的患者,會把緊張情緒發泄到醫護人員身上,進而影響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
床邊心理干預 每天,心理支援隊員們都會進方艙醫院,和醫護人員一起查房。“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發現患者身上的情緒,根據情況進行重點干預。”譚俊華說,通過心理干預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體會到心靈的平靜,積極配合治療,同時增強睡眠質量、增加免疫力,構建起整個方艙醫院的“心理防線”,也全方位地守護了病人健康。 做好“充電站”,讓“持久戰”永葆戰斗力
工作在醫院重癥病區的江蘇護理團隊來自全省各地,護士們普遍年紀較輕,工作強度高、壓力大。“每班4個小時的隔離區工作,護士需要不間斷貼身護理患者,實時監護呼吸機、‘人工肺’、要給患者喂飯喂藥、剪指甲等等。”李箕君說,在定點駐地,心理救援隊采用“心理工作坊”的形式,給予團體心理輔導。 3月8日下午,9名護士來了,大家采用一種“OH卡牌”的小游戲,吐露自己當前的狀態和未來的期盼。有隊員提出,有次下了班回想起來,擔心自己脫防護服的步驟是不是錯了,會不會被感染?還有人說,特別想念家里的孩子,醫院和駐地兩點一線的“孤獨感”如何去克服? “大家互相交流才發現,原來自己遇到的情況并不特殊,是同行普遍要面對的,這樣一來反而輕松了不少。”隊員們的情緒在這樣的小團體活動中慢慢變好,第十一批江蘇援武漢醫療隊隊隊員、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精神衛生科副主任醫師王佳佳說:“第一次參加團體治療時,小部分人會出現哭泣等狀況,但在團體‘擁抱’下,釋放了壓力。等到第二次參加時,人就會開朗許多。” 心理救援隊員們將這種模式稱為“充電站”。“心理干預盡量在自然、輕松的氛圍下開展。”李箕君更愿意把“心理工作坊”看作是聊天區,“我們也會向隊員發出邀請進行團隊治療活動。大家參與都很積極,每個人都能正視問題并在積極尋求幫助。” 更多時候,“心理部隊”和醫護人員的互動是在手機上。“我們每名隊員每天都要加3名以上的醫護人員的微信。”李箕君說,通過線上輔導,讓大家先接受、體驗自己所承受的壓力,然后把負面的情緒轉為正面的情緒。 拉起“保險絲”,前置介入“疫情后”心理 這支“心理部隊”的不少成員,曾參與過汶川地震、雅安地震、鹽城風災的心理干預工作。“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大家需要共同面對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病毒。”譚俊華說,這與自然災害或者突發事件不同,就算被外界奉為“英雄”、稱作“逆行者”的一線醫護,也需要專業的心理支持做后盾。 “譬如在一些重癥及ICU病房的醫護人員,可能就會出現不一樣的心理問題。”李箕君說,因為面對的全部是危重癥患者,如果出現療效不佳的情況甚至沒有挽救回患者的生命,他們會為此非常自責,“這種情緒甚至會影響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所以我們一定要提前做好預案。像‘保險絲’一樣做好可能發生的風險防范。”
床邊放松訓練 對于不同個例的情況,“心理部隊”每天的工作之一是案例分享。由一名隊員提出案例,給出見解,專家組再進行總結。“我們會進行一些分析和提出共性解決方案。”李箕君說,除了在前線的“心靈藥方”之外,還會給后方的相關部門提供建議,保障醫務人員回去以后會有一些很好的心理康復治療。 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將對老百姓產生重大的影響。除了危機前和危機中,“心理部隊”已經把目光投向了危機后。最近幾天,他們已經開始對各個社區隔離點進行調查,形成初步報告。 “對于隔離人員,我們通過采用在線問卷調查形式評估隔離人員的一般健康狀況和焦慮、抑郁情緒。”譚俊華說,完成問卷后系統會將測驗結果即刻反饋給被測人員,并提供相關心理求助建議。“譬如我們3月9日在某隔離點的問卷調查顯示,首測者主要反饋的問題和需求主要集中在身體健康、家人健康和生活、經濟能力、正常工作、正常生活方面。有個別首測者家人因肺炎去世而受打擊較大,或面臨實際困難,需要跟進處理。” 交匯點赴武漢采訪組記者 王拓 王世停 王子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