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專科精英譜 丨江蘇“重癥醫學天團”ICU里同死神搶奪生命
【開欄語】 1月25日以來,江蘇派出多批精銳之師支援湖北,這支隊伍擁有“超豪華陣容”的專家團隊。這其中有全國著名重癥醫學專家邱海波教授領銜的“重癥醫學天團”;有在感染科一線戰斗多年,歷經多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鼓樓醫院吳超副院長帶領的“感染”專科;有江蘇省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陳旭峰教授為首的急診醫學團……江蘇多個醫學專科的重磅專家齊聚湖北,共戰疫情。 新華日報社、江蘇省衛健委聯合策劃,今日起推出“湖北保衛戰•江蘇六大專科精英譜”六集專題,按重癥醫學科、呼吸科、感染性疾病科、急診醫學科、中醫、護理六項專科劃分,展現領軍英杰和天團戰隊的戰疫風采。
打贏“湖北保衛戰”,重點難點就在重癥患者的救治。對醫護人員來說,最艱險最棘手的“戰斗”也大多發生在ICU里。重癥治療,就是與時間賽跑,與死神較量。爭分奪秒,搶救生命。在ICU里與死神“掰手腕”的主角正是重癥醫學科的醫護人員。 放眼整個武漢,全市5家集中收治重癥患者的重點醫院,“江蘇隊”主要參與了其中3個。截至3月6日,江蘇省援武漢醫療隊累計收治重癥患者1125人,治愈或轉輕768例。援黃石醫療隊到達以來,累計治愈重癥患者107人,黃石的重癥治愈率達到65.1%。中央指導組專家組兩次到黃石調研檢查醫療救治工作,明確表示重癥病例救治規范、策略合理,對江蘇醫療隊的做法給予充分認可。 這些成績的背后,江蘇馳援湖北醫療隊中“重癥醫學團隊”功不可沒。他們戰斗在紅區的最中心,在危險的地方與死神拼搏。 江蘇重癥醫學天團 據不完全統計,江蘇支援湖北的重癥醫學科醫生超過170名,重癥醫學科護士近500名。重癥醫學科醫生中具有主任醫師以上職稱的超過20名,副主任醫師超過60名。以上統計不包括呼吸科、神經內科、兒科等科室ICU醫生。 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鼓樓醫院、江蘇省中醫院、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等省內三甲大醫院均派出了重癥醫學精銳。 其中有全國著名重癥醫學專家邱海波教授領銜的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癥醫學科的精兵強將。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癥醫學科始創于1988年,是全國最早成立的重癥醫學科之一。重癥醫學科領軍人物邱海波教授擔任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第三屆主任委員。“2018年度復旦版中國醫院排行榜”上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癥醫學科,為全國相關領域的專科排名第二。
傾聽重量級專家說 邱海波:“重癥病人在哪,我就應該在哪”
資料圖片 邱海波,全國著名重癥醫學專家、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1月20日他臨危受命,奔赴湖北武漢,作為國家衛健委醫療救治專家組重要成員參與抗疫戰斗,擔負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癥患者的救治、指導等多項工作。迄今已在“火線”上奮戰一個多月。 作為國家指導組專家,邱海波一天內要跑三四家醫院,巡診危重癥病例,給出有針對性的診療建議。剛到武漢時,他發現重癥病例每天快速增長,但重癥病房卻一床難求。邱海波和專家組成員建議,增加集中收治重癥患者的定點醫院,迅速擴充重癥病床,這個意見很快被中央指導組采納。 在重癥病房,邱海波不僅是指導組專家,還是臨床大夫。他和同事們在一個個危重癥患者的救治中,尋找著治療的突破口和診療路徑。 各地精銳醫療力量匯聚武漢,不同學科協同作戰,邱海波奔波在各個重癥醫院間。在最近幾天的巡查中,邱海波欣喜地發現越來越多的重癥患者在好轉,ICU開始出現了“床等人”的現象。 黃英姿:“一個病人都不能放棄,都要守住”
資料圖片 黃英姿,江蘇援黃醫療隊救治和專家組組長,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曾參加過2014年昆山爆燃事故醫療救援,擔任宜興特大車禍救治國家專家組組長,無錫小吃店爆炸事故救治省級專家組副組長,有著豐富的突發衛生公共事件的救治經驗。 抵達黃石后,黃英姿一刻也沒有停歇。經過實地摸排,她迅速拿出“作戰圖”——火力要集中,集中最強醫療力量救治重癥病人,派駐權威專家指導輕型病人收治;同時,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要全市統一布局,整體協調。 “江蘇方案”被黃石市政府火速采納。經過調整,黃石市中醫院分流一部分重癥、危重癥病人至中心醫院,同時注入江蘇力量與黃石中醫院一起“死守”重癥患者。 讓醫療隊員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在一場會議結束時,黃英姿又叫住大家大聲喊了一句——“一個都不能放棄,你得給我守住了!”江蘇援黃石醫療隊到達以來,累計治愈重癥患者107人,黃石的重癥治愈率由5.6%提高到65.1%。 劉少華:“重癥醫生應當守護在患者的病床旁”
劉少華和家人收拾行李,準備馳援湖北。 資料圖片 劉少華,江蘇省人民醫院第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綜合ICU病區主任醫師。“馳援武漢,身為醫生我義不容辭!作為湖北人為父老鄉親盡綿薄之力是我心之所愿!” 劉少華自1989年從醫學院畢業后,一直從事危重癥疾病的救治,也是江蘇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組的成員。曾參加過多次全國、省里的手足口病、禽流感、甲流、2019年的響水爆炸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救治工作。 來到武漢后,劉少華作為隊里較為年長的醫務工作者,和所有隊員們一樣,10多個小時穿著防護衣和防護設備,不吃不喝,守護在患者的病床旁,用自己精湛的專業技術救治患者,并重視患者的心理支持治療。對于一些能夠交流的患者,劉少華還充當起了病人的“翻譯官”,把病人的主訴用湖北普通話轉述給醫護人員,再把醫生的囑托用家鄉話告訴患者,每一次的溝通都讓患者倍感親切,也讓劉少華更加堅定了自己回家援助的信念。 “家鄉人民需要我,我就應該在這里!”劉少華曾在日記中寫到,“我早就和家里人說過,隨時準備去支援武漢一線。家鄉許多同仁是我的老師、同學,我一直很關心他們,現在能夠繼續他們的工作我很心慰,也向他們致敬,道一聲:你們辛苦了!下面交給我們,你們放心!加油,一起加油!” 郭強:“打仗不是光憑勇氣,必須做足準備”
資料圖片 郭強,第五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蘇州二隊隊長,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醫學主任醫師。 郭強所在的第五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130人從蘇州出發,進駐光谷院區重癥病區,整建制接管了51名重癥患者。目前,接管的患者大多已治愈,所有醫護人員“零感染”。 從事重癥醫學近20年,郭強的專業領域就是病毒性肺炎,從禽流感到甲流,實戰中積累的“專業自信”,在臨床發揮很大作用。比如說,重癥患者氣管插管后噴濺氣溶膠是最危險環節,怎樣確保安全操作? “第一,我們盡可能用藥物控制,減少患者的噴濺;第二,是在操作當中,一定要有序,不能搞亂;第三,我們在做患者搶救的同時,要求所有的醫護人員保持頭腦清醒,在做最大防護的同時再做最及時的搶救,這一點至關重要。”郭強說,他們所在的病區要求把一些準備困難的搶救藥品預先抽好,把呼吸機調好。為防止管子脫落,還要用隔離袋預先包好。 “打仗并不是光憑勇氣,必須做足準備,我們是做了充分的預估和評判的。”困難依然存在,最大的壓力還是來自于時間緊、任務重。在一些操作的時候,平時用一倍的力量,這里要用十倍的力量去做,復雜和困難程度超出想象。醫護人員往往是浸在汗水里、泡在防護服里去搶救患者,操作時需要更加膽大心細使“巧勁”。 謝劍鋒:“只要能救病人,再危險我也不怕”
資料圖片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助理謝劍鋒博士曾參與“3•21”響水爆炸救援任務、“5•12”溫嶺事故救援任務。在重癥肺炎、ARDS、膿毒癥的診斷和治療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2月1日,作為國家醫療救援隊隊員抵達武漢后,他主要工作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和武漢市肺科醫院,負責危重癥患者的診療。工作期間,謝劍鋒為3位患者實施了ECMO技術治療、2位患者實施了氣管切開術。他介紹,面對病程長、需要各種機器輔助治療的患者,一方面按照國家公布的診療方案進行規范化治療,另一方面結合每一位患者的反應、個體差異,采取針對性治療,隨時觀察重癥危重癥患者的生理指標、病情變化等,目前在院患者的情況逐漸轉好。 在治療工作中,謝劍鋒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整理患者的資料和特征,分析病情的發展,希望發現“某一個因素”對治療有所幫助。他說新冠肺炎的傳染性強,在面對疾病時,所有的醫護工作者都竭盡全力,采用各種辦法挽救患者生命;隨著規范化治療的進行,治療效果也越來越好。 鄭瑞強:“我會帶頭給病人插管,做好防護不怕有風險”
資料圖片 鄭瑞強,蘇北人民醫院重癥醫學主任醫師,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1月23日武漢封城當天,鄭瑞強接到國家衛健委緊急通知后立即趕到武漢,沒有休整,24日就撲入武漢市肺科醫院查看病人。一個多月來,在“離死神最近”的危重癥病房,鄭瑞強和戰友們通過目前最先進的醫學設備和最高的治療水平,與死神博弈。 “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除了在對口醫院治療病人外,還有一項工作是巡查。”鄭瑞強說,目前正在做第四輪巡查,一共分成12組,每組有三至四人,包括一名國家專家組成員、一名本市專家、一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家,每組都會有一名中醫。對武漢全市42家定點醫院病人進行巡查,將篩查發現的危重癥病患,送往同濟、協和、肺科、中南、金銀潭等11家醫院,兩三天巡查一次。到各家醫院巡查時,鄭瑞強會遇到需要立即插管的重癥患者。“在大家的印象中,對于烈性傳染病,插管時醫生的風險極高,所以我會帶頭給病人插管,想通過這個行動告訴其他醫生,做好防護,插管不會有風險。如果我們給病人做好鎮靜,不讓他嗆,也可以最大程度減少飛沫噴濺。”鄭瑞強說。 賈凌:“每次重癥搶救都是與死神賽跑”
賈凌(左邊第一位) 資料圖片 賈凌,第一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賈凌所工作的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重癥病房,病人的情況相對嚴重,時常會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在賈凌看來,每次重癥搶救都是與死神賽跑。戰斗了30多天,賈凌熟悉每個病人,他更熟悉病毒的殘忍:肺功能損傷后,危重癥病人往往有種清醒的窒息感。 有人把插管組比喻成敢死隊,組長賈凌就像“敢死隊長”,面對急、難、險、重的任務,他沖鋒在前,敢干卻不蠻干。昏迷中的病人呼吸管意外脫落,正在查房的賈凌來不及換手術服裝便沖上前去,憑借著過硬的本領和科學防護知識,半分鐘救人一命;另一個女病人人工呼吸管堵了,生命指標急劇下降,痰液模糊了面罩,賈凌猶如蒙著眼睛將病人從死神手中奪回。 一個月來,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有20多位危重病人轉危為安。賈凌說,在重癥監護室內,只有醫護人員守在病人身邊,他們既是專業人士,也是“親人”。“他們看著我們的時候,眼神里都是對生的渴望,我們要守護這份渴望!”
策劃:朱岷 黃建偉 任松筠 沈崢嶸 全媒體統籌:孔德信 文字:王世停 陳月飛 王拓 仲崇山 胡安靜 蔡蘊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