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人活躍在古鎮黃橋——“微公益”傳遞大快樂
“小彭,你剛下夜班,趕緊回去休息,別總掛念著我,我都給你添不少麻煩了,不能總麻煩你啊。”86歲的王奶奶拄著拐杖對前來幫忙的彭振天說道。 作為黃橋古鎮微公益志愿者隊伍中的一員,彭振天不管多晚下班,都會定期來到王奶奶家,為老人量血壓,詢問老人最近的身體狀況,叮囑老人平時飲食上少油膩、少辛辣,要多保重身體。 黃橋古鎮微公益志愿者隊伍成立于2015年3月,是一支由機關青年黨員干部自發組建的志愿者隊伍。2016年以來,面向社會招募志愿者,志愿者服務隊不斷發展壯大,由成立之初的幾個人到現在的近百人,由之前以單位名義開展志愿者活動到以志愿者身份服務于社會。古鎮微公益志愿者獻愛心、做幫扶,在傳播文明新風、推動社會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得到了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受到了人民群眾的高度認可。 點亮愛心,共建和諧家園 “只要有時間,組織一聲令下,我們肯定到!”青年志愿者來自社會各行各業,其中不乏“父子兵”,還有“夫妻檔”,一顆熱忱的公益心讓大家聚集在一起,只要組織有需要,他們甘冒嚴寒雨雪,自發捐錢捐物。 今年3月,古鎮志愿者隊伍又一次組織去慰問南沙社區的一戶貧困家庭,已懷孕7個多月的志愿者何霞主動要求參加此次慰問。“我肚子里懷的是二胎,大女兒現已十一歲,為了培養女兒的愛心,只要志愿者隊伍組織活動,我們都會積極參加。”何霞說,當天,她和女兒跟隨古鎮志愿者隊伍來到位于南沙社區的貧困家庭,看著一貧如洗的房子、兩個和自己女兒同歲的孩子,她和女兒感觸很深,回家后女兒還主動把自己的玩具、學習用品等收集起來,說等以后送給那些有需要的孩子。 去年初,在古鎮志愿者隊的號召下,休假中的志愿者們早早來到了黃橋知味樓大酒店,為“黃橋在線”2016年春節網友聚會暨“春暖2016”關愛留守兒童公益晚會做會前準備,活動現場向留守兒童捐贈書包、家紡品、慰問金等,現場義賣共為留守兒童籌得5400元善款并存入專有賬戶,用于關注關懷留守兒童。 奉獻真情,折射青春光輝 “姐姐,我想學古箏,但是奶奶說爸爸媽媽在外面打工賺錢辛苦,讓我先緩緩……”一直被幫扶的一名留守兒童偷偷告訴志愿者姐姐。 得知孩子的心愿后,志愿者們主動聯系到張斌古箏學校的張斌老師,將該兒童的心愿、家庭狀況與張斌對接后,張斌主動提出愿意每學期資助兩名貧困留守兒童免費學習古箏,并申請加入到古鎮微公益志愿者隊伍,為家鄉人民作貢獻。 去年臘月二十五,看到媒體報道黃橋鎮路莊村潘丹丹姐弟的故事,志愿者孫小勇夫婦坐不住了,相約來到路莊,為潘家姐弟送來年貨和慰問金共計6100元。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孫小勇夫婦在黃橋經營知味樓酒店,有愛心且有經濟實力的他們聽說黃橋建立了古鎮志愿者隊伍,主動報名參加,并積極參加古鎮志愿者隊伍組織的各項活動,為古鎮的貧困家庭奉獻自己的愛心。 黃橋古鎮志愿者隊伍發展至今,已不乏像張斌老師、孫小勇夫婦這樣的社會名人,但更多的是活躍在基層的熱血青年,他們樂于助人,甘于奉獻,將溫暖滲透到群眾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以實際行動樹立起當代青年的光輝形象,將一份份真情在人們手中傳遞。 弘揚美德,再奏時代強音 在古鎮微公益志愿者隊伍中,共產黨員和青年團員發揮了先鋒帶頭作用。在黃橋,無論是政府組織的公益活動,還是民間自發的志愿服務;無論是文明旅游宣傳、就業創業培訓,還是綠色環保倡導、愛心義診的活動現場,都活躍著一支高擎黨旗、頭戴小紅帽、身穿整齊紅色馬甲的“黃橋鎮青年志愿者服務隊”,他們成為黃橋古鎮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古鎮微公益志愿者服務,正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志愿者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社會傳遞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更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代代弘揚,不斷奏響時代強音。 記者 燕麗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