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易俗】泰興市根思鄉南湖村:村規民約“接地氣” 文明新風“入心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培育時代新風新貌。 近日,南湖村在“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室召開專題會議,商定如何運用“村規民約”推行移風易俗工作。南湖村協商議事會成員、兩委會成員、新鄉賢人士、黨員及村民代表齊聚一堂,針對如何更好地運用“村規民約”推行移風易俗工作工作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集思廣益。
出“點子”,把議題選擇好。由協商議事會成員、新鄉賢、黨員、群眾組成志愿小隊,通過“小喇叭”“茶話會”“板凳會”等形式深入田間地頭以及群眾家中開展調研,征集有關問題及建議60余條,同時也營造了濃厚的宣傳氛圍,讓群眾真正參與到調研活動中,為協商議事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村規民約是村級管理的重要方式和載體,是村民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行為規范,因此完善村規民約是迫在眉睫的一個議題。
尋“路子”,把事情商量好。南湖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站長凡金成介紹了南湖村的發展情況,與會人員積極發言討論,圍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治理環境衛生、落實垃圾分類、踐行移風易俗、弘揚文明鄉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見建議,重點提出要加強家風建設,以家風帶民風促村風。完善村規民約是一項長期任務,需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在制定實施過程中既要遵循程序合法合規性,又要提升規約執行權威性。
顯“樣子”,把措施落實好。最新的村規民約緊緊圍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踐行移風易俗、婚姻家庭等,結合村民實際生活和行為規范制定而成,共210個字。會上提出從4個方面入手推動村規民約深入人心:一是在實踐站門口、主干道沿線等顯著位置張貼村規民約公益廣告,天天見到,時間一長就“貼”進心里了;二是進行入戶宣傳、微信網格群宣傳等方式,常態化開展村規民約宣講活動,和村民一起學習村規民約的內容;三是組織文藝工作者創作更多的接地氣、揚正氣的文藝節目,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四是與“積分制”管理結合起來,通過正向激勵與反向約束,用文明行為換取積分,以積分兌換相關獎勵,有效激發群眾的積極性和熱情。 協商議事會成員劉玉泉介紹道:“我們把紅白喜事辦理、志愿服務、環境整治等方面納入積分評定的重要依據,成立積分管理小組進行積分認定,由工作人員登記每次兌換記錄,每季度進行公示并評比表彰。例如,婚事新辦、喜事簡辦、厚養薄葬、文明祭祀等自覺破除陋習,樹文明新風的,視情況積3至8分;每參與1小時志愿服務活動積1分;整治環境衛生每人積1分等。累計的積分可在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兌換食用鹽、抽紙、毛巾、洗潔精、水杯、雨傘等生活用品。”
鄉村要美,美在文明;民風要正,正在村規。南湖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站長凡金成表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村規民約是‘風向標’‘傳感器’,讓群眾知曉《村規民約》每一句的豐富內涵,便于村民形成良好家風,維護村莊環境整潔。下一步,我們將扎實推進文明新風積分評比活動,充分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調動村民參與本村建設的積極性,引導大家更新觀念,提高認識,爭做移風易俗的倡導者、踐行者,讓時代新風、文明鄉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實推動移風易俗工作走深走實、踐行見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