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短視頻|江蘇好人:李光才
李光才,男,1943年10月生,泰興市分界鎮成人教育中心退休教師。 為了一句“農村娃兒們的事情,再難也要做到”的諾言,他千方百計籌資75.2萬元,建起村校外輔導站,為190多名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免費的課外輔導,成功打造“教育+托管”模式的“鄉村帶娃”品牌。他踐行諾言,他自掏腰包9萬元,又用183天時間跑遍12個城市,登門拜訪同學、朋友,籌款80多萬元,幫助村里籌集修路資金。他答應幫助村里一位孤寡老人代繳水電費,月月按時繳納,連續5年從不間斷,直至老人去世。 一塊小黑板,見證了扶志育人的承諾。知識能改變命運。作為一名退休教師,李光才更懂其中內涵。2012年8月,家境貧寒的李志軍收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是既高興又憂愁。母親打算讓他輟學早點學一門手藝,李志軍堅定的說:“就是討飯,我也要上大學。”聽說這件事后,李光才主動上門,送上5000元學費并承諾:以后孩子上學的費用,都由他來承擔,就這樣一直扶持到李志軍大學畢業。“農村娃兒們的事情,再難也要做到。”是他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看著村里的留守兒童沒有好的課外學習環境,李光才通過社會捐助和上爭資金75.2萬元,將棄置的小學校舍改造成校外輔導站。在他一點一點的努力下,校外輔導站已有4間教室、2間電子閱覽室、1間藏書2000余冊的圖書室,190多名留守、困難兒童有了“家門口”的學習場所。自2017年來,該校外輔導站已連續三年被評為全省校外教育工作“優秀輔導站”。 一雙破布鞋,見證了捐資鋪路的承諾。上世紀九十年代,野廟村因為經濟底子薄弱,沒有足夠的資金修水泥路。村書記就找到了村里的老黨員李光才,他知道,只要老李答應幫忙,就沒有他做不到的。聽聞事關村里的發展,李光才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下來,并表態:“既然答應了要幫村里修路,我一定會幫到底!”他主動向村里捐了4萬元錢,又動員兒子捐出5萬元,但對于道路硬質化改造仍是杯水車薪,于是50歲的李光才,在短短183天里,穿著那雙補補布鞋的布鞋跑了12個城市,向在外的同學同鄉籌集了80多萬元,順利解決了修建道路的資金問題,共鋪設水泥路13000多米,讓村里90%的砂石路變成了水泥路。“若不是因為李老答應了這件事,別說2年,5年的時間我們也修不了這條路呀!”村委會主任馬銀美回憶起當時造路的情景,仍然贊嘆不已。 一沓記錄單,見證了扶弱濟困的承諾。李光才退休后總是閑不住,有人上門請他幫忙,只要他答應下來的,就一定會幫到底。村里有位80多歲的單身老人叫張同才,身邊時常無人照顧,侄子因為嫌棄他脾氣不好,甚至把他屋里的電都拉斷了。看著老人黯然傷神的背影,李光才握住他的手說:“張叔,別難過,以后您的電費我來交!”他找來村里的電工,自己掏錢為這位老人買了電器材,交上電費,一直到老人離世,都沒有食言。老電工張國富生前始終保留著這些電費繳款單,每次拿起它,張國富總感嘆:“老李真是個說到做到的人!”“老李真是個說到做到的人!”他給村里患病的吳長久夫婦送去醫藥費、喪葬費、幫助申請低保,吳長久為了感激李光才,每次老李救助他都記在一個牛皮紙本子上,只是到后來小本子的上記在的次數他都記不清楚了。他幫助聾啞男孩獲得南京市鼓樓醫院免費治療的機會,免除了27萬多元手術費,現在孩子已經恢復了聽覺,學會了說話,希望之花終于在這個家庭綻放等等,李光才說只要有人需要我,我答應了,就一定會幫到底。 李光才曾獲江蘇好人、江蘇省社區教育優秀志愿者、江蘇省優秀輔導員、泰州市“我最喜愛的黨員”等榮譽稱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