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補貼要交錢?小心這些補貼背后的騙局
近年來,隨著各類民生補貼政策的推進,圍繞“育兒補貼”“國家補貼”“培訓補貼”等主題的詐騙謠言暗中滋生。這些騙局不僅讓不明真相的公眾蒙受經濟損失,更侵蝕著政府公信力。深入了解其套路特點、危害后果及防范方法,是每位公民的必修課。 這類詐騙謠言有著鮮明的共性特征,可概括為“三層偽裝術”。首先是身份偽裝。不法分子常冒充衛健委、財政局、人社局等政府部門工作人員,通過虛假短信、微信群通知等方式接觸受害者。其次是技術偽裝。他們制作模仿官方域名的虛假鏈接,盜用“國家政務服務平臺”等標識打造高仿網站,設置“補貼申領”浮窗界面,誘導填寫身份證號、銀行卡信息及驗證碼。最后是心理偽裝。他們利用公眾對政策不熟悉的空子,通過“限時領取”“過期作廢”“名額有限”等話術制造緊迫感,讓人產生“機不可失”的錯覺,慌亂中被騙。云南昭通的王先生就因在工作群看到“育兒補貼快速申領”信息,填寫資料后導致銀行卡被盜,幸得及時發現未造成損失。 詐騙謠言的危害是多維度的。對個人而言,輕則泄露身份信息,重則銀行卡被盜刷。更隱蔽的是,這些信息可能被用于后續精準詐騙。對社會而言,會損害政策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削弱公眾對惠民政策的信任。 識別這類騙局有一套“一問一查一核”法則。一問來源。正規政策通知會通過政府官網、官方APP等權威渠道發布,陌生短信、微信群的鏈接需高度警惕。二查域名。政府網站后綴通常為“govn”,虛假網站往往用“com”“net”等后綴混淆視聽。三核流程。官方補貼申領不會要求提供銀行卡密碼、短信驗證碼,更不會要求開啟屏幕共享或人臉識別。人社部門明確表示,任何涉及“五險一金補貼”的陌生通知都是騙局,真正的社保業務咨詢可通過12333熱線確認。遭遇可疑情況時,應立即通過正規渠道核實。若不慎泄露信息或發生轉賬,需保存聊天記錄、交易憑證等證據,第一時間報警。 謠言的滋生有其特定土壤。從供給端看,政策過渡期的信息差易被利用,如育兒補貼政策剛公布而地方細則未全時,虛假申領渠道應運而生。從需求端看,“占便宜”心理讓部分人輕信“499元享云南6天5晚深度游”這類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誘惑,而騙子會用“政府補貼3169元”等說辭自圓其說。互聯網的傳播特性更讓謠言快速擴散,云南、貴州等地的旅游補貼謠言均采用相似話術模板,形成產業化造假鏈條。 法律對謠言制作者絕不姑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即使未直接騙取錢財,編造虛假信息擾亂公共秩序的,也可能面臨行政拘留等處罰。企業參與騙補同樣代價沉重,重慶、四川等地企業因違規套取補貼被取消活動資格,相關違法所得予以沒收。 防范補貼詐騙需要公眾與政府的共同努力。作為個人,應養成“官方渠道核實”的習慣,不貪小利、不泄隱私。政府部門需加強政策解讀時效,像國家衛健委明確育兒補貼申領渠道為省級政務服務平臺及支付寶、微信入口,從源頭壓縮謠言空間。記住,所有惠民政策都不會藏著掖著,更不會讓群眾“先交錢后領補貼”。擦亮雙眼、理性判斷,才能讓政策紅利真正惠及民生,讓詐騙謠言無處遁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