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謠“陽山水蜜桃斷崖式跌價大量滯銷、爛大街”,嫌疑人被抓獲!別讓謠言毀了收成、傷了農民心
又是一年蜜桃季 溫潤的空氣裹挾著果香 江蘇無錫陽山水蜜桃這一“頂流” 已經踩著盛夏的節拍 悄悄掛滿枝頭 然而 有些人為了牟取不法利益 竟打起了“陽山水蜜桃”的主意 一場“蜜桃”保衛戰正在打響 那么 嫌疑人為何蹭起水蜜桃的“流量”? 陽山鎮是如何從一只桃子 發展到一片桃源的? 近期還有哪些農產品謠言?
圖源:江蘇新聞 造謠水蜜桃“滯銷”,嫌疑人被抓獲 近日,網信、公安部門接群眾舉報,反映有人在直播帶貨時,從網上搜羅不實帖文、視頻后拼湊、嫁接,編造“陽山水蜜桃斷崖式跌價大量滯銷、爛大街”等虛假文案,以外省份桃子“蹭名”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鎮水蜜桃,博人眼球惡意營銷。無錫市公安局網安支隊會同惠山公安分局迅速開展調查,于7月7日在外省將許某等嫌疑人全部抓獲,查獲手機、電腦等涉案物品110余臺,查實虛假帖文閱讀量14萬余次,涉案訂單5300余單。目前,許某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圖源:江蘇新聞 無錫公安部門表示,網絡并非法外之地,任何試圖通過散布謠言、惡意營銷等方式牟取不法利益的行為,都將受到法律的嚴懲。無錫公安將持續加大打擊力度,對網絡謠言保持零容忍,全力營造清朗網絡空間,護航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同時,警方也提醒廣大消費者,消費者在購買陽山水蜜桃等產品時,要提高警惕,切勿輕信網絡上的不實信息,不要被虛假言論誤導,避免因貪圖所謂的“便宜”而遭受損失。購買時盡量選擇正規、有資質的商家和平臺,仔細查看商品信息、用戶評價等,通過多種渠道了解產品的真實供需情況和市場價格。若發現網絡上存在散布不實信息、惡意營銷等違法犯罪行為,要及時向公安機關或相關監管部門舉報,共同維護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網絡空間。 一顆水蜜桃的“破”與“立” 陽山水蜜桃,是無錫代表性的地理標志產品,也是無錫的城市名片,在近期大熱的“蘇超”聯賽中,更成為無錫的“城市形象代言人”。那么,它是如何從一只桃子發展到一片桃源的? 陽山鎮是一座古火山,火山灰巖呈酸性,含多種微量元素,加上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為水蜜桃的生長提供了“天時”。水蜜桃從宋代開始種植,到民國時期品系漸成,再到改革開放后兩次農業結構調整,陽山水蜜桃終成當地農業的支柱性產業。 自2017年以來,惠山區接續實施水蜜桃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五年發展規劃”,依托惠山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與院所開展合作,培育國內最大的水蜜桃種質資源圃。 在現代農業科技加持下,農民種桃今非昔比,智慧化桃園隨處可見。攝像頭、傳感器以及各類物聯網設備全天候監測桃園的溫度、濕度、光照、土壤等,桃農及農技人員據此可以精準養護每一棵桃樹。
圖源:金臺資訊 一顆桃,何以成為帶富一方百姓的好產業?這得益于當地見勢早、布局早,樹牢科技興農意識,建設標準化種植和產品體系。 早在1978年,無錫成立陽山水蜜桃科研站;1984年,陽山水蜜桃種植面積增至3000多畝,成為江蘇省最大的水蜜桃生產基地;1998年3月,陽山水蜜桃桃農協會成立,開始推廣水蜜桃標準化生產,起草了《無錫水蜜桃生產技術規程》和《無錫水蜜桃》產品標準;2000年,這兩項標準通過驗收,成為江蘇省首個水蜜桃地方標準;到2006年,陽山水蜜桃成功拿下首屆“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 為了讓陽山水蜜桃走得更遠,陽山鎮2023年開辟了6架水蜜桃專機、256條運輸干線、282個城市線路;2024年,當地還與物流公司合作,在14個村和社區設立了157個便民服務點,同比新增30%以上。借助電商、物流、渠道優勢,陽山水蜜桃得以賣遍全國各地,也出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圖源:中國日報網 此外,當地依托水蜜桃金字招牌,通過對老村環境品質的提檔升級,同時引進多種商業業態,加速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農業休閑觀光旅游,不僅緩解了農村“空心化”問題,而且助推農副產品銷售,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從“一只桃子”單鏈條經濟到“一棵桃樹”全鏈條經濟,再到“一片桃源”多元化產業,陽山三產融合發展勢頭正勁。 別讓謠言毀了收成、傷了農民心 每隔一段時間,有關農產品的謠言就開始冒出來,不僅誤導消費者,給企業、農民帶來損失,還嚴重影響社會穩定。 今年6月12日,網絡流傳“近日廣西荔枝堆積如山,運輸車排成長龍。果農辛苦采摘只能賤賣”的視頻,其中畫面顯示荔枝堆積和“靈山荔枝1元”字樣。經核查,視頻內容并非發生在靈山縣。6月13日下午,記者實地走訪當地的零售果攤、本地荔枝種植大戶、本地電商企業和農場等,發現靈山荔枝產銷有序開展,并未發現荔枝滯銷賤賣、采摘堆積成山,運輸車排成長龍的情況,也沒有發現價格低到1元的荔枝出售。提醒廣大網友不信謠、不傳謠。(此前報道:“廣西靈山荔枝堆積如山,只能賤賣”?真相是......)
圖源:光明網 今年3月27日,河南省開封市杞縣網信部門巡查發現,抖音名為“AA步步高升”的用戶在社交平臺發布主要內容為“小麥、大蒜被打農藥致死”的相關信息。經核查,該賬號持有者尚某為博眼球,利用視頻編輯軟件發布至社交平臺,為不實信息。杞縣公安局網安大隊迅速行動,開展信息研判,鎖定人員身份后依法對其傳喚詢問,尚某如實供述了其出于好奇在網絡平臺編造傳播散布謠言的違法事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規定,目前已依法對尚某予以行政處罰,不實信息責令刪除。警方提醒,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廣大網民在網上發布信息、言論應遵守法律法規,惡意編造、傳播不實信息的,公安機關將依法查處。【此前報道:今日辟謠(2025年3月31日)】
圖源:杞縣公安 2024年6月23日,浙江臨海警方注意到涉及本地的兩個視頻,視頻內容為果農在市場里擺攤售賣楊梅,卻沒有顧客購買的冷清場景,視頻字幕還配上了“仙居楊梅滯銷”等字眼。警方第一時間就找相關部門查實,證實了沒有楊梅滯銷的情況。發布者發布視頻后的當天晚上,竟然開始了直播帶貨,同時打出了“正宗仙居東魁楊梅,現摘現發”的廣告標語。警方發現,發布視頻的網民為臨海本地居民張某,其發布視頻的地點也不是在仙居,售賣的楊梅也并非聲稱的仙居東魁楊梅。根據違法嫌疑人張某供述,他編造仙居楊梅滯銷的視頻發布在網上,是為了通過賣慘在網絡上賺流量、博眼球,以達到聚集人氣,更好地銷售楊梅的目的。由于發現及時,張某也立即停止了直播,并沒有造成嚴重后果,警方對張某進行了批評教育,他也主動刪除了視頻并且寫下了保證書。
圖源:央視新聞 這些年,類似的“舌尖上謠言”頻頻上演,弄得人心惶惶。對消費者而言,謠言往往聳人聽聞,極具殺傷力。但謠言一出,最受傷的還是廣大農戶。 遏制“舌尖上謠言”,要系統治理、綜合施策,需要政府、企業、媒體和公眾共同努力。權威發布跟不上,謠言就會滿天飛,政府部門要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建立應急響應機制,第一時間組織專家公開辟謠。同時,要加大對造謠者的打擊力度,特別是對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嚴懲不貸,提高法律震懾力。近年來,中央網信辦持續部署開展“清朗”系列專項行動,集中時間、集中力量打擊網上各類亂象問題,從嚴處置違規平臺和賬號,取得積極成效,形成有力震懾。企業和媒體也應積極傳遞正能量,主動宣傳,讓科學知識跑在謠言前面,提振市場信心。避免“謠言傷農”,同樣離不開每個公眾的參與,少一些不假思索的跟風,少一些毫無戒備的轉發,謠言才會無處遁形。 打鐵還需自身硬,放心農產品是“產”出來的。把住農產品生產安全關,嚴格控肥、控藥,避免亂用、濫用農業投入品;把住生產環境安全關,大力治地治水,凈化農產品產地環境。從根本上說,就是夯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基礎。 放心農產品也是“管”出來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量大面廣,這就要求創新管理、凝聚合力,建立更為嚴格的監管制度,健全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堅決對假劣農產品下猛藥、出狠招。要建立農產品質量責任追究制度,不管是產地、還是銷售地,哪個環節、哪個部門出問題就嚴格追責,織就確保“舌尖上的安全”的天羅地網。只要扎緊扎牢制度籬笆,消費者的市場信心才能越來越足。 捍衛“舌尖上的安全”,為農產品營造清朗的市場環境,讓千家萬戶的農民安心種地,讓廣大消費者吃得放心。“謠言傷農”現象不能一再上演了! 鏟除農產品謠言 需要發現一個罰一個 同時需要曝光一個警示一批 對此 不僅相關部門依法依規嚴肅查處 網絡平臺也應加強內容審核 斬斷網絡謠言的傳播鏈條 清除其滋生土壤 “人人喊打”更要“露頭就打” 只有這樣才能維護清朗的網絡環境 保障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