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橋法庭精耕細作“民心文化”
(記者 張武平 徐磊 通訊員 常志飛)作為服務黃橋老區5個鄉鎮近40萬人口的基層法庭,面對案多人少的司法審判新形勢,黃橋法庭大力傳承紅色經典“民心文化”,圍繞“情暖民心、法潤黃橋”的庭訓,不斷開拓創新,努力踐行“公正、廉潔、為民”司法核心價值觀,鍛造了具有時代特征、富有地方特色、贏得百姓稱贊的司法“民心文化”。 黃橋法庭法官劉世浩開完當天的最后一個庭,已經是下午5點。整理完當天的工作后,他才有空拿出手機,打開微信,進入到“黃橋法庭”群,里面跳出了許多同事發布的法律話題,群友們聊得熱火朝天。迅速讀完帖子后,劉世浩也加入到討論行列之中。通過這個聊天群,大家不僅交流了工作心得,探討了業務知識,更主要的是拉近了同事之間的距離。 如今,這一開通于去年6月份的微信群已成為“指尖上”的思想陣地、心靈驛站和業務課堂。一次,法官助理堵亞軍審理一起離婚案件時,遭到當事人的誤解,小堵覺得很憋屈,就將這一事件發到了“黃橋法庭”微信群。大家便在微信群里開導他,讓小堵感受到了大家的關心和幫助,心中的不愉快很快消除,并以更加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工作中。 活躍的微信群僅是黃橋法庭打造“群文化”的一個載體。無論是集體勞動,還是乘車往返途中,甚至中午就餐,工作之余,黃橋法庭法官只要聚在一起,就會形成“群文化”,交流業務心得,分享工作喜悅,共商解難之策。 黃橋法庭現有6名審判人員,每年受案數超過了1800件,案多人少的矛盾尤為突出,有兩名法官每年辦案超過了400件,繁忙、疲憊是每一位法官的常態,但大家始終牢記“在每一個案件中讓當事人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宗旨,堅持公正司法、服務群眾。黃橋法庭庭長宋炳忠介紹,為提振大家克難辦案、爭先創優的精氣神,法庭將司法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先手棋下在深化“紅色教育”上,組織全庭人員到革命教育基地參觀瞻仰,強化理想信念和司法宗旨教育,開展“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大討論,讓公正司法、服務群眾成為每一名法官的價值追求。 2014年4月21日,是轄區某村黃老太的八十大壽。但在這一天,因為贍養糾紛,她卻與兒子對薄公堂。考慮到原告黃老太年齡偏大,同時為達到普法宣傳效果,黃橋法庭將庭審現場搬到了村委會,法官程志偉審理了此案。庭審結束后,法院采用“民心審判”方式,組織在場干部群眾對該案進行投票,70票中有63票支持原告觀點。黃橋法庭庭長宋炳忠介紹,所謂“民心審判”,就是在審判過程中,加強與群眾的溝通和交流,為矛盾的解決創造氛圍,引導當事人在合法的基礎上進行調解,接受公序良俗,從而達到案結事了的目的。 說起“民心審判”的初衷,宋炳忠說,那是他看電視受到啟發的靈感。2013年,宋炳忠無意中在電視上看到一檔調解家庭糾紛的節目,矛盾雙方坐在節目現場,你說你的理,我說我的理。他當時就靈機一動,決定以這種形式讓老百姓參與到案件的討論中來。宋炳忠隨即找到黃橋老區小有名氣的“黃橋在線”網站,決定把案件掛網上,接受網民評議。實踐當中,黃橋法庭選擇了一些與群眾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典型案件,在隱去當事人真實身份后,把案件事實公布在論壇上,收集網民的意見,再將主導意見和建議向當事人公開,增強正面說服教育的認同效應,增加成功調解的概率。 “養女該不該看望并贍養養父”是放在論壇上討論投票的首起案件,短短5天有5000多人瀏覽、70多人參與投票。截至目前,黃橋法庭已在“黃橋在線”上討論投票案件14件,參與投票達400多人,瀏覽超過10多萬人次,跟帖800多個。其中,調解9起,撤訴3起,判決2起。 黃橋法庭院內有兩株雌雄相依的銀杏樹,泰興人自古就對這一地球最古老的孑遺“活化石”懷著一種無比的敬畏之情。近年來,黃橋法庭大做文章,在樹上銘牌“和好樹”,每當遇到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的離婚等案件當事人,便讓他們到樹前見證大自然的“愛情奇跡”,起到了出乎預料的教育和調解效果。借助“和好樹”,黃橋法庭先后讓18起離婚案件當事人重修于好,并在樹前拍照留念。 為營造司法和諧的社會氛圍,近年來,黃橋法庭注重就地巧用載體,運用經典故事,尤其是發揮好地方特色景觀、人文故事的引導作用,著力深耕司法“和文化”。在一樓大廳,張貼告知“對妨礙民事訴訟有哪些強制規定”,宣講“六尺巷”和宋顧孝子顧昕的故事。針對不同類型的當事人,發放法律常識溫馨小貼士,引導他們干戈化玉帛。如離婚糾紛,印制了“離婚對子女的不良影響”、“濫訴對人的身心傷害”、“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訴訟權益”等內容,在當事人等待開庭時發送,引導他們依法訴訟、冷靜處事。 得益于“民心文化”的開花結果,黃橋法庭近年來先后涌現出省法院系統調解能手、泰州市十佳法官、泰州市“百姓喜愛的好法官”等多個先進典型,2012年被省、市法院表彰為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和維護社會穩定工作先進集體,2014年被省高院評為全省優秀人民法庭,前不久又被省高院表彰為第二批全省法庭文化建設示范單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