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仁寶式優秀村書記》專欄:虹橋鎮公殿村黨總支書記馬桂良——敢拼才有出路
2015-11-13
瀏覽次數:
大中小
| 。ㄓ浾 周冰 特約記者 徐華)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如何加快高效農業發展,更好地促進農民增收;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中,怎樣讓老百姓更受益等一系列問題,始終是他關注的焦點。 作為一名村黨總支書記,8年來,他帶領村兩委會成員,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加快富民步伐,演繹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他就是馬桂良,因為“先做事再想錢、沒有錢也要干”的辦事風格,而贏得了“馬大膽”的雅號。日前,當記者見到“馬大膽”時,他正在公殿村1.8公里長的南北中心路拓寬改造現場查看。“這條路將被打造成虹橋新城南郊的一條景觀大道,也是我們重建生態公殿、休閑公殿的開篇之作。”馬桂良說,結合萬頃良田項目征地動遷實際,今后的公殿村將不斷放大濱江生態園的輻射帶動效應,按照“農”字當頭、特色為先要求,率先建成配套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的綠色生態村,走高效農業和生態旅游發展之路。 上任8年,馬桂良和他的公殿村一直備受矚目,通過扶持發展工業經濟,打造生態休閑漁業,全面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公殿村已經連續7年奪得全鎮三個文明建設綜合考核一等獎,成功創建為江蘇省生態村、江蘇省環境綜合整治示范村,去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了1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他本人先后被表彰為市優秀共產黨員、市第三屆十佳村黨組織書記,并于2013年被推選為泰州市勞動模范。今年6月,他再次被推薦為市第四屆十佳村黨組織書記,并于7月底接受表彰。 創造動遷新經驗
“對于上級布置的各項中心工作任務,我們黨員干部從來都是不講條件打頭炮,不折不扣抓實效。”談起2010年以來的5次征地動遷,馬桂良依然是感慨萬千。公殿村位于萬頃良田項目核心區。虹橋工業園區組建以來,重大項目紛紛落地,重點工程遍地開花,新城建設不斷加快,征地動遷工作成為鎮村干部的重點工作內容。 “征地動遷是推動長遠發展的現實需要,所以必須全力支持。”但是,水清景美的家園即將被拆除,馬桂良和大家一樣,心中也是萬般不舍。他從群眾的眼神里,讀出了對美好新生活的熱切期盼。 征地動遷過程中,馬桂良始終堅持把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時刻堅持換位思考的原則,設身處地地為動遷群眾著想,逐戶逐項地對評估單進行仔細核對;同時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幫助拆遷群眾爭取最大利益,贏得群眾信任和擁護。 “做好征地動遷工作,尤其要膽大心細。既要敢于頂真碰硬、敢啃硬骨頭,又不能私開口子、私自表態,更要細心服務動遷戶。”馬桂良說,多數動遷群眾不是在乎多拿多少補助,而是痛恨不公平現象。所以,他和一班人始終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毫不動搖地堅持陽光拆遷,從“拆遷人口公示”開始,對評估價格、折算價和特殊家庭的照顧情況全程公開,對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和關鍵事項全部公開,接受群眾監督,并真正做到“拆先拆后、拆窮拆富、拆強拆弱、拆官拆民一個樣”,避免群眾相互猜疑,加快了推進速度。 作為公殿村征地動遷項目地塊的副總指揮,馬桂良始終按照園區黨政負責人“質量第一、速度第二”的指示精神,堅定不移地實行陽光拆遷,一著不讓地落實關鍵措施,不遺余力地服務動遷群眾,因人而異地開展攻堅掃尾,又好又快地完成了各項征地拆遷任務,創造了征地動遷工作的“公殿模式”和“公殿經驗”。整個征地動遷過程中,全村未發生一例上訪滋事現象,真正實現了和諧動遷。馬桂良還多次被邀請到濱江等地傳授征地動遷工作經驗,他的工作方法深受兄弟鄉鎮動遷干部肯定和好評。 打造生態新農莊
征地動遷工作不僅讓馬桂良和村班子成員經受了責任的洗禮和考驗,更讓他感受到了村集體和農民增收的多重壓力。近年來,公殿村累計動遷村民1000多戶,占全村總數的三分之二;關停或遷移企業10家,目前僅剩4家工業企業正常運轉。東遷之后的公殿村何去何從?應該走什么樣的發展之路?“位于萬頃良田項目區,這是我們的新優勢;發展高效規模農業和生態休閑農業,這就是我們的新目標。”馬桂良說,位于公殿村的虹橋濱江生態園,已經成為高效養殖、垂釣休閑、生態旅游勝地,并已成功創建為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這更堅定了他發展特色農業的信心和決心。 公殿村現有土地4000多畝,目前已經流轉3000多畝。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優化發展環境,馬桂良扶持本村3名群眾建起了3個家庭農場,促進了精品農業、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創辦于2014年上半年的友庚家庭農場,流轉土地近1000畝,建設了110畝核心示范基地,實施了“青花生——蕎麥——甜豌豆”高效種植模式,并已成功入選江蘇省農業三新工程項目,甜豌豆畝產2500斤左右。按照每斤2元的市場均價計算,畝產值將在5000元以上。農場還吸收了100多個村民正常務工就業,每人每天收入100元以上,目前這種模式正在向其他兩個家庭農場推廣輻射。 為爭創高效農業發展示范區,馬桂良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累計投資200多萬元,將1.8公里南北中心路拓寬至5.5米,對全村水系進行了溝通完善,并對所有中溝進行了亮底清淤,統一綠化;同時增設了3臺變壓器,進一步改善了3個家庭農場的生產發展條件。 圍繞既定的觀光旅游、生態休閑農業發展方向,馬桂良還對全村的高效農業發展規劃進行完善提高,將以南北中心路道為軸心,以農民休閑廣場為依托,打造一條景觀大道、一條景觀河、一個生態小游園,同時規劃建設一批涼亭、廊橋和休閑、娛樂設施,引導未動遷群眾有序發展農家樂項目,打造公殿特色的生態農業旅游基地,與濱江生態園相得益彰、良性互動。 服務發展新常態
6月份以來,位于虹橋工業園區的臨港產業大道進入了緊張的路基施工階段,計劃于本月主體竣工。貫穿公殿村全境的臨港產業大道建設工程,每時每刻都牽動著馬桂良的心,只要有“情況”,他就立即趕赴現場,幫助化解困難和問題,確保施工進度和質量。“征地動遷以后,農村工作看似簡單了許多,其實并非如此。”馬桂良說,公殿村境內在建的重大項目多,重點工程多,引發的矛盾糾紛也比較多,對公殿村黨員干部的服務水平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只有主動適應新常態,更好地服務發展、服務群眾,才能在實踐中錘煉隊伍、提升能力,才能無愧于肩頭的責任和使命。” 總投資10億元的宏峰新材料項目和臨港產業大道建設工程開工之前,公殿村施工地段一批土墳需要遷移,但是園區的經濟補償到位之后,相關農戶還是“一個看一個”,生怕壞了自家“風水”。馬桂良和村兩委一班人連夜登門,逐戶勸說,并組織了專門的服務隊伍,成熟一個遷移一個,確保了臨港產業大道按時開工;6月底開工的圣達產業園,同樣位于公殿村境內,馬桂良提前介入,逐戶排摸相關情況,把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為項目開工掃清了障礙。 服務企業,促進發展,是馬桂良的“必修課”。除了帶頭加大技改投入,加快轉型升級,把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他還加大了對其他3家企業的幫扶力度,千方百計幫助他們上新品、拓市場,目前產銷兩旺。 遷離本村的1000多戶動遷群眾,一直讓馬桂良放心不下。目前,公殿村仍有1000多名動遷群眾寄居在過渡房內,這讓馬桂良更為牽掛。馬桂良強化了與中心戶長、村民組長的聯系,定期深入到動遷群眾的臨時住所,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對于子女即將成家、老人突然患病的動遷戶,馬桂良千方百計幫助協調爭取,讓100多戶情況特殊的動遷群眾提前圓上了新居夢;對于遭遇重大疾病和變故的動遷群眾,他總是盡己所能給予幫助,自掏腰包進行慰問,每年支出總額都在兩三萬元左右。 綠樹、阡陌、紅瓦;小橋、流水、人家。曾經的公殿,已經成為記憶中的一種符號。但在馬桂良眼里,更加秀美怡人的綠色畫卷,已經在公殿的土地上舒展開來。他和每一個公殿人,都是這幅長卷上的一根絲線,正在用智慧和汗水,為大地著色,為公殿添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