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仁寶式優秀村書記》專欄:姚王鎮桑木村黨委書記蘆玲芳——柔肩挑起“桑木扁擔” 鄉土為伴樂一生
2015-11-10
瀏覽次數:
大中小
| (記者 耿鳳)城區往東,大約一刻鐘的車程,拐進一條整潔寬敞的村莊大道,一片蔥翠躍入眼簾,在環境優雅的別墅群烘托下,顯得恬靜安謐。三兩村民坐在村口院落,盈盈絮語。桑木村,這個曾經的落后村、貧困村如今吸引著無數游人到訪。 記者在村民的引路下,找到了村黨委書記蘆玲芳。他們說,就是這個女書記,18歲就來到了這里。她用自己40多年的青春歲月,把桑木這個偏僻貧窮的村落,變成了現在遠近聞名的小康村、幸福村,她被村民們親切地譽為“桑木扁擔”。 “如果身體允許,我要干到80歲。”今年64歲的蘆玲芳堅定地說。 俯首為牛,只為富民強村
1983年,30歲的蘆玲芳當選村黨支部書記。而當時的桑木村,工業和三產都是零,村財務虧空8萬多元。“桑木村要發展,干部必須帶頭。”1984年,蘆玲芳與丈夫借來5000元,在村里創辦了第一家企業——五金彈簧廠。隨后,村里又陸續辦起鑄件廠、拉絲廠、電線廠等。“只要蘆書記認定的事,就沒有辦不成的。”與蘆玲芳共事多年的桑木村主任趙建峰說。 2000年,桑木村引進了姚王鎮第一家外資企業,引發了不小的轟動。那一年,桑木村在上海搞裝潢生產的梅老板受泰國客商之托,打算在泰興選址搞裝飾材料加工。蘆玲芳得知后,立刻鎖定這一項目。 然而,當時的桑木村沒有一條像樣的通村公路,也沒有現成的廠房,泰國客商面有難色,高低不表態,只是拿餐巾紙擦皮鞋。蘆玲芳明白了,人家對路不滿意。他們前腳剛走,蘆玲芳立即召開干部會議,帶頭捐款1萬元,并發動村組干部和能人捐資修路。就這樣,在短短時間內,修了一條長1800米、寬6米的水泥通村大路,并將村里的13間辦公用房騰了出來,同時還調整出建廠需要的18畝地。 泰國客商第二次走進桑木村時,不是拿餐巾紙擦皮鞋,而是擦眼鏡了。就這樣,華鵬美雅特裝飾材料廠正式落戶桑木村。到如今,該廠已經三次增資擴容,年產值過億元,吸納本地農民工250人。更難能可貴的是,在美雅特的帶動下,先后有10多家外地企業落戶桑木。 2014年,桑木村集體收入達到16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5萬元。 大膽創新,建首個農民集中居住區
走進桑木村,一座座錯落有致的小洋樓在花草樹木的簇擁下顯得格外引人注目。2006年,從村莊集約發展的角度出發,蘆玲芳下決心在泰興率先啟動建設農民集中居住點,并計劃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設五個農民集中居住點,讓全村900戶居民都住上小別墅。 由于是第一個“吃螃蟹”,對于農民集中居住點的建設,蘆玲芳根本無任何經驗可言,不少村民對此也抱懷疑態度,遲遲不愿在搬遷同意書上簽字。“要想做好這件事情,得到老百姓支持,必須拿出十分的誠意和行動。”蘆玲芳說。 為此,啟動建設農民集中居住區時,蘆玲芳專門請市規劃局設計規劃,并采取企業先墊資建設,等老百姓滿意后再繳房款的方法。與此同時,為了保證房屋建設質量,2006年至2007年半年間,蘆玲芳像自家建房一樣,天天盯著集中區建設工地,從白天到黑夜,餓了就啃口饅頭、累了就打個盹,確保每一間房屋建設到位。一次,她發現一間房屋的墻面磚頭粘連不夠牢固,當即推翻了整堵墻,要求重新施工。 2008年初,桑木首批43棟農民集中住宅交付使用,老百姓看著質量過硬、嶄新寬敞的新屋,放下了一切疑慮。 就像建農民集中居住區一樣,多年來,桑木村每一項工程、每一件事務,蘆玲芳都身先士卒,不畏困苦、親力親為。2011年,在334省道拆遷工作中,既要保證拆遷戶的利益不受損,又要確保334省道順利動工,60歲的蘆玲芳走村入戶,沒日沒夜地宣傳動員,有時生病了也顧不上休息,一個月不到就簽了50戶協議。 采訪時,記者在桑木村委會大門口看到一塊非常醒目的宣傳牌,上面寫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創業、特別能奉獻。”“這是蘆書記總結的桑木精神,她經常教導我們這些年輕人,說有了這三個‘特別’就能克服一切困難,把桑木村建設得更加美好。”桑木村大學生村官吳晶說。 古道熱腸,一心為民奔波
“書記,在不在?”“我在的,仁和!”采訪期間,村民肖仁和來了,他還在村辦公樓外面,蘆玲芳就已經聽出他的聲音。原來,肖仁和家的下水道堵了,連著幾天污水溢進屋子,不知道怎么辦了。得知情況后,蘆玲芳立即幫他聯系水電工。和肖仁和一樣,村民們一有什么事都習慣找蘆玲芳幫忙。 “她人細心,每天都到村民家坐坐聊聊,是個熱心腸!”村民宋吉浦告訴記者,他家以前的草房被大風刮倒,蘆玲芳得知消息后,立即冒著大雨趕到現場,商議重建之事,并當場捐出500元錢,其他村干部紛紛響應。一個月內,村干部們集中力量幫助他建起了3間假二層新房。為了幫助他脫困,蘆玲芳還跟村企老板商量,將宋吉浦的女兒安排進村企工作,這一安排為他家增加了萬余元的年收入。 為了幫助村里的弱勢群體,蘆玲芳在村里成立了20多個干部幫扶點,每個村干幫扶5戶,實行脫貧目標責任考核。她自己以身作則,幾年來捐款近5萬元用于村里的修橋修路,捐助困難戶近3萬元,捐助失學兒童、困難老黨員等2萬多元。 在蘆玲芳看來,桑木村是生她養她的地方,反哺桑梓是她的職責所系。在地位和金錢面前,她情愿做一個永遠的“傻子”。她經常說,“看看村里的變化,比出國旅游還要快活。瞧瞧老人們過得精神,孩子們過得快樂,想想我一個婦女能挑起一個村的擔子,心里就覺得舒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