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仁寶式優秀村書記》專欄:濱江鎮殷石村黨總支書記孔德懷——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2015-11-10
瀏覽次數:
大中小
| (記者 周冰)漫步在寬闊筆直、一塵不染的村中心水泥大道上,路兩旁綠樹成林,田疇方整;一幢幢造型各異的小洋樓掩映在綠蔭之中,一排排廠房緊緊相連,一輛輛汽車絡繹不絕……昨天,走進濱江鎮殷石村,與數年前相比所發生的巨大變化讓記者驚嘆。 而這一步一跨越的發展進程,凝聚著該村黨總支書記孔德懷的心血和汗水。 自己富,更要大家富
一位哲人說:“命運給你一次磨難,也必將給你一次機遇。”孔德懷自幼家境貧寒,四歲喪父的他比一般男孩更早懂得了對家庭、社會所承擔的責任。16歲剛過,他走進了軍營,軍營生活的錘煉,培養了他執著、嚴謹的性格。1976年,23歲的孔德懷入贅殷石村西石組殷家當了倒插門女婿。由于自己家境貧窮,加上岳父家也是清貧人家,婚后的日子過得十分拮據。 窮則思變,孔德懷思忖著脫貧解困的辦法。其實,在這期間,因耕作技術出色,孔德懷被吸收成為大隊一名農技干部。可漸漸地,他意識到單靠種田總也摘不掉貧窮的帽子,當干部說話不響,老百姓不應。為此,他決定另尋致富門路。販豬皮、跑短途、學徒工……凡是能賺錢的行當,他都盡力去嘗試。幾經周折,孔德懷與村里其他兩位能人終于合資創辦了殷石村第一家私營企業——揚子江防護用品廠。經過沒日沒夜的經營,企業越來越興旺了。就在這時,鎮黨委找到他,讓他接任殷石村黨支部書記,這讓他陷入了兩難,是知難而上,還是安于現狀繼續辦好自己的廠子。在長長的思索中,孔德懷選擇了擔任殷石村黨總支書記。 走馬上任后,他想到的不再是個人利益,而是如何改變全村貧窮落后的面貌。他決定由個人承包已頻臨倒閉的村辦色素廠。為此,他遭受了村民們種種非議,但精力都集中在經營上的孔德懷無暇辯解,一切讓行動說話。事實證明,他成功了,不僅增加村集體收入,村民們也從中得到了實惠。孔德懷用他實實在在的行動贏得了殷石村鄉親們的信賴與尊敬,由此打開了工作的新局面。 班子強,更要集體實力強
2004年,殷石村成立黨總支,孔德懷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同時組織上還配備了年富力強的村委會主任、村黨總支副書記和村會計站站長、團支部書記、婦女主任。可以說,殷石村當時的村班子是全鎮比較強的一個。班子力量強了,但村集體經濟實力不強,全年村集體經濟收入才3萬元,在全鎮是倒數幾位。孔德懷感到,集體經濟不強,干部說話不響;集體經濟不富,辦事手足無措。要充分發揮村集體的功能,就必須發展好集體經濟。于是,他制定了一個當時常人不敢想的計劃——創辦殷石村工業園區。 為實現這一夢想,他多次召集村兩委會成員,統一思想、謀劃思路、尋找突破口。他帶領村干部南赴江陰市華西村參觀學習,向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取經;接著又下揚州、闖東北尋找合作伙伴,落實工副業項目,開拓村級經濟發展園區。在他的努力之下,如今,在占地25畝的村工業園,彩印廠、紙箱廠、液壓件廠、石化設備廠、通用減速機廠、恒帝服裝廠等14家企業紛紛進駐,轉移勞動力500多人。 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和壯大,真正得實惠的還是村民們。國家減免農業稅的前兩年,殷石村就不向農民征收農業稅了,包括農用水電、農藥、村民一事一議等費用都由村里代繳,現在連村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費都由村集體繳納。現在,殷石村的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計劃生育率、殯葬改革率、適齡兒童入學率、有線電視覆蓋率,都是百分之百,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 衣著亮,更要村莊環境亮
群眾富裕了,衣著也漂亮了,走起路來也精神了。按理說群眾應當滿意了,但是,群眾的意見還是不少,尤其是對路難行、水不清、莊不美等的問題反映強烈。群眾的意見引發了孔德懷的深思,為什么有吃有穿還不滿意,關鍵是居住環境的改善滯后,特別是雨天的泥濘路,夏日的臭水溝和不衛生的露天廁所,更是令人頭痛。2006年,我市提出要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并把殷石村列為首批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孔德懷立即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在市有關部門的幫助下,因地制宜地制訂了新農村建設規劃,積極開展“四清一建”(即清河道、清垃圾、清露天糞坑、清違章建筑、建設優美環境),先后投入517萬元,新建了5座橋梁、11條計15.6公里的村內干道,疏浚6條計9.36公里的河道,清淤土方1.2萬方,填平廢溝塘6.35畝,改造廁所358個,設立垃圾箱38個,安裝路燈210盞,植樹2.29萬棵,鋪設草坪8000平方米,使全村的道路硬質率、河道疏浚率、衛生改廁率、綠化覆蓋率和垃圾處理率分別達到100%。與此同時,他們還投入28萬元,新建占地面積1.2畝、8間兩層、設施齊備的多功能活動中心,改造廢舊倉庫,建立了村圖書室、衛生室和老干部活動室,讓村民學有去處,樂有場所,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無怪乎現在的村民們總是說:“這幾年村里年年有投入,年年辦實事,我們的生活有奔頭。” 榮譽多,更要為民奉獻多
隨著殷石村的開拓發展,作為全村干群的帶頭人的孔德懷,也收獲了不少的獎勵和榮譽。他先后被評為鎮先進個人、市優秀基層黨支部書記、泰州市優秀共產黨員、泰州市勞動模范等。榮譽多了,村民贊揚也多了。面對榮譽和贊揚,孔德懷不是沾沾自喜,止步不前,而是把榮譽作為激勵自己的動力,時刻鞭策自己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他的口頭禪是,榮譽只能代表過去,不代表自己有什么能耐,這是黨組織和人民的信任,自己只能用更多的奉獻回報他們。因此,他給自己定了三條要求,一是把榮譽作為一桿秤,稱一稱自己為人民服務的心力有多重?特別是群眾希望自己辦的諸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全面小康目標什么時候能百分之百實現?二是把榮譽作為一把尺,量一量自己為組織工作的勁頭有多足?特別是市、鎮領導要求自己加快發展,努力把殷石村的四個文明建設達到更高水平的要求什么時候能達到?三是把榮譽作為一面鏡,照一照自己廉政建設的態度有多實?特別是對自己、對家庭、對身邊人嚴格要求的措施落不落實,努力成為黨和人民要求的好干部還有多少差距? 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2011年,村民侯志國因交通事故住院治療,妻子患子宮癌,兒子在外當兵,原本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跌入低谷。孔德懷得知情況后,召開村兩委會,號召全體村干部和村上能人捐款,一天內為侯志國籌得捐款2萬余元。隨后,孔德懷奔走于市、鎮民政部門,為侯志國辦理了低保,助其渡過難關。在侯志國和妻子病情好轉出院后,孔德懷又馬不停蹄地為他們找工作。如今,侯志國在村辦企業工作,妻子在小區物業做一些輕體力活,一家很快就要脫離低保,走向勤勞致富。提起孔德懷,侯志國說:“孔書記是個難得的好人。” 雖然已經退休兩年,孔德懷心掛百姓的那顆心卻總是放不下。鎮上新建的印橋社區聚集了9個村的拆遷戶,臟、亂、差一直困擾著鎮干部,這成了孔德懷心中的一塊大石。“我是農村長大的,了解農民的難處,就讓我再干幾年吧!”2011年,孔德懷主動請纓,擔任社區黨組織書記。在他接手的第二年,印橋社區就成了“省二星級示范社區”,今年,該社區又將被評為“省三星級示范社區”。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長期的過度勞累,疾病一點一點地侵蝕著孔德懷的健康。今年已63歲的他,身患“三高”已經多年,常常需要靠藥物維持體力。熟悉他的人經常在他的辦公室看到這樣的情景:他一邊接待來訪群眾,一邊打著吊針。他說:“村里事情太多了,離不開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