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轉變發展理念 生態宜居魅力彰顯
生態環境既是現實生產力,更是未來競爭力。近年來,我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把環境保護與推動發展方式轉變、污染治理與改善民生有機結合起來,使城市的生態宜居魅力不斷顯現。 日前,馬甸閘開閘引水,長江水以每小時7000多立方米的流量引進古馬干河。據了解,今年以來,馬甸閘結合水環境治理要求,在保證內河水位的同時做到有水必引。 在水環境治理工作中,市水務局利用長江漲落潮進行自然換水,以最小的成本讓長江水源源不斷地進入內河。目前,我市沿江的過船、馬甸、天星等6座閘涵都已全部啟動。今年3月,我市還投入資金4900多萬元啟動了羽惠河、外城河北閘站工程以及老天星港、前陳、歐式花園、韭菜等4座節制閘建設工程。羽惠河北閘站總投入1800多萬元,是我市城區最大的一座閘站。閘站將橫跨羽惠河,中間設置一個閘、兩邊設置四臺雙向貫流泵,建成以后,可以雙向調水,改善新區的水環境,同時起到防洪排澇作用。 根據水環境治理規劃,我市計劃用三年時間完成如泰運河以南兩個片區的城市防洪和水環境治理工程建設任務,總投入約6.21億元。 市水務局局長張文貴介紹,我市將打造“六橫四縱”的骨干河道生態走廊,使河道兩側綠樹掩映,并實施城市水環境控制和防洪排澇工程,疏浚城區水系,凈化水體環境,建設親水平臺,創建“水寧、水豐、水活、水凈、水美”的城鄉水生態系統。 今年4月,泰州市水利局監測了我市如泰運河、東姜黃河、古馬干河的5個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在農村,我市已經建立了村莊衛生保潔、河道管護、道路養護、綠化管護“四位一體”長效管護機制,目前,全市建立農村保潔隊伍353支,落實保潔人員3676名,配備垃圾清運車1600多輛,落實專項經費1000萬元。去年,我市95個行政村、850個自然村順利通過康居鄉村和環境整治村驗收。通過“四位一體”長效管護,已有越來越多的鎮村實現了從環境“瘡疤”到文明“亮點”的轉變。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我市堅持走環境優化增長、生態倒逼轉型的發展路徑,努力推動經濟綠色轉型。提高項目準入門檻,去年勸退、否決3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總投資近億元;大力推進鄉鎮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實施大氣污染減排工程2個,一次性投入800多萬元,對49家重點污染企業實施24小時在線監控,同時深入推進化工行業專項整治,堅決關停小化工。2012年,泰興水質達標率90%,城市空氣環境質量良好以上天數超過90%,保持了經濟持續增長、排污持續下降、生態持續改善的發展態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