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泰興法治宣傳教育“升級版”
| “六五”普法實施以來,我市按照“創新為先、效果為上”的總體思路,緊緊圍繞打造法治建設先導區目標追求,積極構建“五個基本”法治宣傳教育全覆蓋體系,全力打造泰興法治宣傳教育“升級版”,為全市“三大戰役”的順利推進創造了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我市順利通過了省“六五”普法中期考核驗收,市政府被表彰為全國“六五”普法中期先進單位;市人社局、環保局、地稅局被命名為全省依法行政示范點;市財政局、城管局等10家單位被表彰為泰州市“六五”普法中期先進集體;市政府法制辦、國稅局等28家單位分別被表彰為泰州市學法用法、依法行政和規范執法示范(先進)單位;9個鄉鎮被表彰為泰州市法治鄉鎮創建工作示范(先進)單位。市法院黃橋法庭蔣鵬飛家庭榮獲“全省第三屆萬家學法”活動冠軍。
明確基本要求,堅持突出重點,促進全民素養新提升 “六五”普法啟動以來,我市明確了“五類重點對象普法教育率達100%”這一基本要求,積極探索互動型、創新型、服務型法治宣傳教育模式,針對五類重點普法對象有的放矢地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從而帶動和促進了全民普法工作的常態化。 堅持領導干部帶頭學法。通過舉辦法治講座、警示教育報告會、學法培訓班、年終述法、觀看法治影片等,使領導干部學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了下來。五年來,我市專題舉辦領導干部及市級機關主要負責人依法行政培訓班8次,書記、市長親自動員;市委中心組集中學法12次;舉辦領導干部法治輔導報告13場次,開展警示教育活動11場次,觀看法治教育視頻16部,每年年終市委、市政府和市四套班子領導都要進行述職述廉述法;組織新上崗鎮(鄉)局級領導干部和全市新一屆政府組成人員開展任前法律知識考試7次;組織117名非人大任命副鎮(鄉)局級領導干部開展任前法律知識考試;組織新上任領導干部開展廉政法律法規知識考試9次。 著力提升公務員學法效果。印發了《全市公務員法制宣傳教育“六五”普法規劃》,建立公務員學法登記、學法用法通報等制度,完善了公務員法律知識培訓機制,將法治教育列為公務員年度培訓、新一輪“5+X”培訓、新招錄公務員崗前培訓和市級機關中層干部輪訓的重點內容,加大了法律知識考試考核力度,有效推動了公務員學法用法工作的深入開展。2012年,組織3000多名公務員開展了學法用法網上和書面法律知識競賽活動;2013年,組織開展了公務員法治理念主題教育網絡培訓活動,參訓人數達2385人次;2014年至今,組織2600多名公務員先后2次參加網上法律知識考試。 全面培養青少年學法興趣。每年,利用春秋開學時機,組織全市法制副校長集中開展“上好一堂法治課”活動;依托全市355個村(居、社區)開設農村留守兒童“法制驛站”,利用暑期對留守兒童進行寓教于樂的法治教育;召開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研討會,開展“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模擬法庭巡演”、“夏日啟航·法伴成長”、“‘杜絕不良行為,遠離違法犯罪’集中宣誓”、“法治小故事講傳校園”、“法制歌曲唱響校園”等法治宣傳教育主題活動,此外,市普法講師團和“五老”志愿普法團先后在40多所學校開展法治講座,授課100多場次,受教育師生達4萬多人次,多途徑強化了青少年的學法熱情。 注重培育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守法理念。以創建“泰興市勞動保障誠信守法示范企業”為契機,利用年檢、注冊、換發證以及相關法律法規頒布實施(紀念)日(月)等有利時機,堅持以部門聯動、上下互動擴大聲勢和影響,廣泛組織開展對個體、私營以及外資企業有關經營管理人員的法律知識培訓和相關送法進企業活動。五年來,舉辦企業(行業)經營管理人員及其從業人員各類法律法規培訓班189場次,開展送法進企業活動231場次,培訓企業經營管理人員24000余人次。 不斷豐富農民和流動人口學法形式。利用元旦、春節、中秋以及農村農閑、廟會、集市等農民工返鄉探親相對集中的有利時機,廣泛組織開展法律知識講座、法治文藝演出、法治電影播放、法治圖片(板)展覽、法律書籍及法治小禮品贈送等送法下鄉和法律趕集活動,引導農民和流動人口在依法維權的同時,履行法定義務,依法表達訴求,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連續四年,在市客運中心舉辦了“返鄉過年·帶法回家”大型法律宣傳、法律咨詢、法律服務活動,在規模企業舉辦“農民工學法活動周”啟動儀式,現場累計發放法律書籍、宣傳單、便民聯系卡3萬余份,解答群眾咨詢3000多人次。 完善基本機制,狠抓措施落實,構建普法工作新體系 我市積極構筑組織健全、機制完善、協同有力、運行有序、富有實效的法治宣傳教育全覆蓋工作機制,狠抓措施落實,共同推動普法工作又快又好發展。 將目標責任機制具體化。將“六五”普法工作列入全市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發展目標考核內容,并明確具體分值,建立我市“六五”普法考核體系,專題印發《泰興市法制宣傳教育考核驗收辦法》,層層分解目標任務,層層落實相關責任,層層強化督促考核,提高了普法工作質量和效果。 將分析研判機制常態化。立足“參謀服務”,建立群眾法治需求調查研判機制。五年來,通過走訪座談、“12348”平臺、泰興司法行政網站、泰興普法微信、微博等民意反饋渠道,發放《“六五”普法調查問卷》、《留守兒童法治驛站調查問卷》等6萬多份,開展法治需求調查597次,定期分析研判,掌握法治需求,制定普法計劃,實行菜單式普法。 將整體聯動機制精細化。制定并落實了《泰興市法制宣傳教育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考核辦法》,對各成員單位在普法工作中的職責、任務進行了明確、規范,形成了“1+N”聯動模式(“1”是指市法宣辦,負責組織、協調工作;“N”是市依法治市辦、政府法制辦、法宣辦各成員單位,具體開展“法律六進”活動),單位之間相互借勢、借力、借智,共同推進普法實戰化。 將督查指導機制經常化。市人大、政協先后五次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全市“六五”普法規劃情況開展專題視察、督查,做到每年都集中開展一次綜合性調研督查活動。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的關于加大普法力度等建議,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積極采納、及時回復、改進工作。 將經費保障機制規范化。2011年,我市投入50余萬元編排、創作了一臺高質量的法治文藝節目用于“六五”普法的啟動。近3年來,我市普法經費每年均達到180萬元以上,人均標準超過1.5元,遠遠超過省規定標準,保證了普法館、法治公園、法治一條街、廊、墻等陣地建設的順利實施和法治文化產品創作等普法工作的正常開展。 將普治一體機制實戰化。2011年以來,我市把法治宣傳與推進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實踐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康居示范村創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等任務緊密結合,指導基層開展民主法治創建活動,“四民主”、“兩公開”得到進一步落實。目前,我市已創成國家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3家、省級123家、泰州市級250家。 搭建基本平臺,注重傳承結合,拓展法治實踐新空間 “六五”普法以來,我市堅持以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為抓手,遵循創新與繼承相結合的原則,搭建法治文化平臺,使廣大市民近距離領略法治文化,感受法治精神,接受法治熏陶。 建立立體化的法治文化陣地平臺。在城區,將法治文化公園、法治文化一條街、法治長廊、法治宣傳教育中心(普法館)全部建在了新、老城區的核心商圈,構成了“一園一街一廊一館”格局。其中,法制宣傳教育中心(普法館)建于市區最繁華的商業核心圈;法治文化公園與法治文化一條街位于東部新區,緊臨學校、大型超市、美食城和兩個影城,周圍還有11個居民小區。在農村,借助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創建,以法治宣傳欄、法治學校、農家書屋法律圖書角等陣地全覆蓋為基礎,將景觀類法治文化陣地建在了村民經常集聚的休閑活動中心、廣場、公園、長廊及主干道上。截止目前,我市共建成村(居)景觀類法治文化園、廊、墻、場、路等陣地55個,村居法制宣傳欄637個,村居民法制學校及鄉鎮法制教育輔導站363所,農家書屋法律圖書角347個。在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注重依托墻壁、走廊、路道、廣場、操場、圍欄、綠化帶、電子顯示屏等相關設施,因地制宜打造各類法治文化機關、法治文化校園、法治文化企業。市普法館、國稅二分局被命名為“省法治文化示范點”,濟川街道南街社區的法治長廊、濱江鎮三聯村、市第二高級中學被命名為“泰州市法治文化示范點”。在看守所、拘留所、法庭、楊根思烈士陵園、黃橋新四軍紀念館等特殊場所,建有普法教育基地和以全國十佳人民調解員、黃橋司法所所長“萬紅”名字命名的普法工作站,定期不定期開展各類普法教育活動。 建立廣覆蓋的大眾媒體平臺。在泰興日報開辟了“法治在線”、“泰興法苑”等專題專版,在泰興廣播電臺開辟了“老徐說法”、“非凡981”交通熱線等欄目,在泰興電視臺開辟了“泰興警方”、“法庭內外”等欄目,30多家部門單位內部刊物均設立了普法欄目。五年來,我市在《長安》雜志、《法制日報》、《新華日報》、《江蘇法制報》等國家、省、市級媒體刊發各類法治新聞4867篇,其中頭版稿件32篇,新聞專版117個。 建立互動強的新媒體平臺。推出泰興普法“微聯盟”,建立泰興普法網、法治泰興網、泰興長安網和手機法治短信平臺,開通了普法微博、微信。舉辦“微視隨手拍”、“法治文藝作品網絡展”、“‘德法同行’微視頻作品展播”等活動,用“指尖上的普法平臺”,傳播普法正能量。 培育基本隊伍,加強資源整合,調優法治宣傳新力量 隊伍建設是固本工程。為進一步優化普法人才力量,我市整合資源,著力加強專業普法隊伍、普法骨干隊伍、普法志愿者隊伍建設,實現了三支隊伍的優勢互補、有機融合。 加強普法專業隊伍建設。我市從公、檢、法、司等部門精挑細選出30名法律實務工作者組成普法講師團,通過強化指導管理、完善考核機制、組織普法業務培訓等活動,不斷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業務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水準。 加強普法骨干隊伍建設。嚴格抓好法治副校長、普法聯絡員、普法信息員等普法骨干隊伍的遴選、培育、管理和推薦,開展集中輔導、跟班培養、崗位鍛煉,不斷提高法律素質和實戰能力。 加強普法志愿者隊伍建設。建立了由法律工作者、大學生村官、“金牌”調解員等志愿者組成的1983人的普法惠民服務團,并根據其特點,將其劃分為青春護航團、“普法小達人”宣講團、“五老”志愿普法團、群眾工作團等,以普法對象需求為導向,根據不同需求,分類開展普法服務活動。 創新基本方法,務求工作實效,打造法治惠民新品牌 為使法治宣傳教育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我市堅持從實際出發,積極改進方法、創新載體、延伸觸角,推出了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普法惠民品牌。 組織開展“百場法治文藝下基層”巡演活動。“六五”普法啟動來,我市撥付專項經費,組建了法治文藝宣傳隊,精心編排法制類文藝節目,共巡演487場次,讓群眾在歡笑聲中受到了法治文化的熏陶,這項工作2013年被省社會管理創新環省行記者采訪組采訪報道。 開設“留守兒童法制驛站”。創新開設了355個留守兒童法制驛站,全市18000多名留守兒童及其家庭從中得到了實惠。《江蘇法制報》頭版位置對之作了報道,泰州政法委將之評選為政法工作創新項目。2014年,我市著力構建留守兒童法制驛站“七個一”(一個現場、一部專題片、一冊活動剪影、一本普法讀本、一張卡片、一封信箋、一套制度匯編)長效機制,為泰州市局“法律六進”長效機制項目延伸工程的驗收提供了“樣板”。 開通“弘揚法治服務社會”流動法律服務班車。2012年3月開通以來,結合農村集市、廟會、時事節點以及單位、群眾需要開展針對性服務180余場次,向群眾免費發放法治宣傳資料50000余冊,發放普法小禮品20000余份,提供“點對點”法律咨詢5000余人次。中國普法網、司法部網站、江蘇司法行政網、《江蘇法制報》等多家媒體對這一做法先后作了報道。 舉行“青少年模擬法庭巡演”活動。2012年4月起,市普法辦聯合團市委、法院、教育局等多個部門在全市中小學校開展了“青少年模擬法庭巡演”,受教育師生達28000多人次。 開展“普法小達人”巡回宣講活動。聘請參加全市法治小故事演講比賽的46名選手擔任全市的“普法小達人”,先后在濟川小學、黃橋小學、襟江小學、姚王小學、鼓樓小學等學校開展了法治宣傳教育活動。這一做法被泰州市局評為2014年度二季度創新獎,《新華日報》、《江蘇法制報》分別作了報道。該宣講團也被表彰為泰州市首屆“十佳”普法達人。 舉辦“法治微視頻作品征集評選”活動。“六五”普法以來,我市積極開展法治文化產品創作,其中100余幅書畫作品獲泰州表彰,1幅影視公益廣告受省表彰,8部舞臺劇本和演出劇目入選全國《普法音像》。今年5月,我市在泰州市率先開展了“法治微視頻”作品征集評選活動,共評選出一等獎2名,二等獎5名,三等獎6名,組織獎4名,并將評選出的優秀作品在全市醒目位置的電子顯示屏、部門網站等媒體進行公開展播,在普法館、法治文化公園進行滾動播放,放大了宣傳效應。 開辟126條“預防郵路”。2014年2月,建立了由126名郵遞員參與的“預防郵路”志愿隊,分層次組建預防志愿隊、才藝表演隊、法治宣傳隊等小分隊,形成了覆蓋城鄉的職務犯罪預防郵政志愿服務網絡,《檢察日報》頭版、《江蘇法制報》、《清風苑》報道了相關做法,并先后在泰州市和全省推廣。 此外,我市“群眾工作團”先后組織參與“法潤江蘇春風行動”、“憲法進萬家”、“普法惠民村村行”、法律咨詢服務等活動,零距離服務鄉村法治建設;“巡回接訪團”邀請部分市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律師參加,現場監督矛盾糾紛調處的公正性,提供專業法律咨詢,幫助群眾解決涉法涉訴糾紛中碰到的難題;“鄉親警務”工作隊與村(居)開展掛鉤結對活動,成為服務基層的矛盾調解員、管控幫教員、法治宣傳員;1100多名“五老”志愿者、6800多名中心戶長,憑借豐富的人生閱歷、工作經驗、個人威信,深入開展幫教、普法活動,成為我市普法工作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通過“六五”普法工作的深入開展,我市廣大干部依法決策、依法管理、依法辦事的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行政執法人員的執法行為更加規范,全市信訪案件明顯減少、社會治安秩序明顯好轉,為奪取“三大戰役”新勝利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環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