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推動司法所社會組織聯動融合 法律服務體系“一體兩翼”快速發展
(記者 丁國鋒)“3年前,我們與一家種子公司簽下了47萬元的合同,但催款時‘卡殼’了,法律顧問為我們出面后,拖欠的47萬元種子款很快打到了合作社賬戶,折騰了多年的‘撓頭事’順利解決了。”說到社會組織給予的貼心幫助,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慶豐鎮富港專業合作社社長黃金富嘖嘖稱贊。 2015年4月,建湖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加強了在村(社區)的社會組織孵化培育工作,慶豐鎮司法所采取免費、購買和簽約服務結合的方式,先后建立了59家法律服務社,輻射到了86個農業合作社和103家谷物種植家庭農場,擔任富港法律服務社理事長的黃金富,從此有了貼身法律顧問。 慶豐鎮司法所所長張琴介紹,自從有了法律服務社,基層遇到經濟糾紛,不但可以減去很多打官司的費用,而且方便快捷,補齊了村民“遇事找法難”的短板。 10月13日召開的江蘇基層基礎建設暨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推進會宣布,2016年是江蘇省司法廳部署“365工程”(以3年為期,圍繞6大目標,推進一體化、實戰化、信息化、規范化、正規化“五化”建設)的“達標創建年”,各地通過整合資源、集成要素、創新機制,全面推行“互聯網+四個全覆蓋”工作模式,基本建立健全了全省縣鄉村三級公共法律服務平臺的軟硬件建設,基層司法所規范化建設和實戰能力得到大幅加強。 為了發揮各方面的潛力作用,江蘇省司法廳出臺了司法行政領域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指導意見,在16個縣(市、區)開展試點,探索形成以縣(市、區)孵化中心為依托,以基礎型、樞紐型、行業型、專業型、網絡型等為重點的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模式。目前,全省登記在冊的司法行政領域社會組織958個,孵化中心58個。各類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法治宣傳、法律服務、特殊人群幫扶等活動,成為司法行政服務群眾的又一支力量。 江蘇省司法廳廳長柳玉祥向《法制日報》記者介紹,在建立健全縣級公共法律服務平臺體制機制基礎上,司法所和社會組織聯動融合,實現了“一體兩翼”快速發展,將有效提升司法行政系統參與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為打造人民滿意服務型司法行政機關提供堅強保障。 與會代表在會議期間參觀了建湖縣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指揮中心、社會組織培育發展中心,以及上岡鎮司法所、新豐村司法站、富港種業法律服務中心。據了解,該縣司法局按照實體實戰的要求,在縣級層面建立實戰指揮中心,構建機關、中心合一的實戰機制;在鄉鎮一級推行司法所“組團式”發展,推進服務功能區域建設;在村(社區)一級加強社會組織培育和運用,形成了局所站一體聯動,縣鄉中心、村居法律服務社互為補充的發展格局,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 為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親民性、草根性、本土性特點,江寧、賈汪、邳州、如皋、儀征、揚中等地成立了法律服務社、鄉賢工作者協會、法治道德銀行、法治驛站、德法促進會、五老說和團等新型法律服務社會組織,推動了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向下扎根。僅在江蘇16個試點縣(市、區),就已經全部建成孵化中心,注冊登記成立不同類型社會組織共297個。 柳玉祥表示,中央政法委召開的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新工作會議,提出了更加注重聯動融合、更加注重開放共治、更加注重人民民主、更加注重運用法治方式、更加注重運用大數據、更加注重基礎性制度建設的“六個更加注重”的要求,為司法行政工作指明了方向,堅定了信心。司法行政機關如何更加注重聯動融合,進一步增強基層實戰能力,推進司法行政工作和網絡向城鄉社區延伸,成為基層基礎建設必須要解決的時代命題。 據了解,隨著江蘇基層司法行政形成了機關、中心、社會組織等多種執法和服務實體,江蘇省司法廳還將研究制定覆蓋省市縣鄉村五級、涵蓋不同條線業務的標準體系以全面提升實戰化水平,同時將加強典型培育,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進一步整合力量、盤活資源,進一步打破機關內外資源屏障,加快推進縣(市、區)司法局相關科室與中心一體服務、司法所(社區矯正執法中隊)與鄉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一體運行。各級司法行政機關還將成立社會組織發展管理辦公室,建立健全經常性、規范化的工作協調機制,切實履行管理、指導、督促職責,落實優質社會組織優先接受政府職能轉移、購買服務等政策,探索實行社會組織服務積分制,建立守信激勵、失信懲戒工作機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