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立法 中國精心磨礪“治國重器”
2016-02-25
來源:中國新聞網 瀏覽次數:
大中小
| 自中共十八大提出“科學立法”這一理念后,提高立法質量成為中國立法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年多以來,國家安全法、反恐怖主義法、反家庭暴力法等多部關系國計民生的法律出臺,刑法、立法法、行政訴訟法、環境保護法等重要法律也因應現實需要進行了修訂。中國立法工作成果顯著,彰顯了科學立法與民主立法的原則。 依法治國2.0:從“有法可依”到“科學立法”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一新時期法制建設的“十六字方針”;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十六字方針。從“有法可依”到“科學立法”,這一變化被形象地稱為依法治國“升級”到了2.0版。 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莫于川告訴中新社記者,在“依法治國1.0”時代,中國的法律體系還不完善。現在,隨著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中國的立法工作進入精細化階段,從“增量”轉向“提質”。 近年來,一部法律草案通過立法機關表決前,往往要經歷2到3次審議。部分關注度較高的重要法律,例如食品安全法修訂案、預算法修正案都經歷了4次審議。專家指出,保證充分審議,是提高立法質量的有力制度保障。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認為,科學立法還要改變過去“立法宜粗不宜細”的做法,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當前,中國立法機關在立法工作中,也更加注重調研。在旅游法草案三審前,有關領導就曾以暗訪形式對旅游活動中的零負團費、強迫購物等現象進行調查,掌握真實情況。 開門立法:公眾看得見、摸得著 在猴年春節來臨之際,民辦教育促進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審議稿)結束公開征求意見。實際上,這已經是中共十八大以來第38部在中國人大網上公開征求意見的法律草案。其中,2013年有6部,2014年有13部,到2015年升至15部。3年多來,已有超過14萬人在網上對這些法律草案提出了近35萬條意見。其中,刑法修正案(九)兩次公開征求意見,收集到超過16萬條意見。 從“關起門來立法”到公開法律草案,再到二審、三審稿公開征求意見,中國立法工作全過程更加透明,公眾看得見、摸得著。 馬懷德表示,民主立法的要義就是立法工作要反映公眾意愿、回應公眾關切。法律案通過網上公開,組織座談會、聽證會等方式向公眾征求意見,并通過立法對公眾關切作出回應,有助于實現民主立法。人大常委會去年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九)取消了“嫖宿幼女罪”,并加大對收買被拐賣婦女、兒童行為的處罰力度,對公眾關切的熱點問題做出了明確回應。 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中國立法機關愈發注重發揮科學和民主這兩種工具的“威力”,對法律這一“治國重器”精心打磨,為實現“善治”夯實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