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嚴環保法”實施一年間 構建“美麗中國”法治屏障
2016-02-18
來源:新華社 瀏覽次數:
大中小
| 公益訴訟、按日計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一系列“硬手段”的出臺,讓2015年1月1日起實施的新環保法被冠上了“史上最嚴”的稱號。 “一個好的法律不能成為‘紙老虎’,要讓它成為一個有鋼牙利齒的利器,關鍵在于執行和落實。”2015年全國兩會上,中國環保部部長陳吉寧曾如是闡述他對新環保法的態度。 選擇什么樣的發展路徑?這對于一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國而言,是一次至關重要的抉擇。長期以來,中國環保部門的處罰力度、執法手段相對有限,難以震懾日益猖獗的環境違法行為。 而在“最嚴環保法”實施一年間,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過松”“過軟”的局面有了明顯改觀,政府、企業和公眾的守法意識明顯提升。 在這部“最嚴環保法”中,政府的義務和責任得到進一步明確,環保直接與干部考評掛鉤,一系列行政問責措施直指問題要害。 河南省安陽市曾是華北地區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冒著黑煙、黃煙的煙囪,貨車轟鳴、灰塵漫天的街道,是當地人早已熟悉的常態。當地一句順口溜“吃飯捂著碗,出門捂著臉”道出了安陽人積攢已久的無奈。 2015年,安陽市被環保部約談并掛牌督辦,31名責任人被給予處分,一批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整改落實。 以敦促地方政府落實環保責任為目的的綜合督查及環保約談在2015年備受矚目。一年間,環保部組織對33個城市開展綜合督查,約談15個市級政府主要負責人。 約談后整改見沒見實效,還有后督察這一“回馬槍”。 “回頭看”讓不少城市又緊張了一番,安陽、昆明、沈陽、哈爾濱、臨沂……這些城市都被檢查是否切實落實約談要求。 在對一些城市“回頭看”時,環保部還引入了公眾參與機制,讓百姓看看市長們的承諾到底落實得怎么樣。 伴隨著綜合督查、約談、區域限批、掛牌督辦等舉措的實施,一些突出的環境問題得到解決:呼和浩特市查封了56家無證照、無環保設施的煤場;蘭州市252天空氣質量達標;焦作市龍源湖公園養殖場污染徹底消除……多地環境質量顯著好轉。 新環保法對企業的影響同樣巨大。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國各級環保部門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共1478件,“按日計罰”“查封扣押”等新執法手段,成為各地環保執法的利器。 安徽省六安市環保局的王志舉從未想過,一次普通的環境執法竟成就了安徽首例“按日計罰”。 去年5月25日,王志舉在轄下某公司發現煙氣顆粒物排放濃度超標,在責令企業停止違法排放的同時,作出了罰款20萬元的行政處罰,然而6月15日復查該企業仍然超標排放,經過聽證程序,每日罰款20萬元,累計罰款420萬元。 “作為上不封頂的處罰手段,按日計罰有效震懾了環境違法企業,消除了企業的僥幸心理。”安徽省環保廳副廳長殷福才說。 在被動整改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轉向擁抱主動整改,部分企業還聘請環保部的專家對企業員工進行培訓,提高環保守法意識。新環保法實施一年來,基層執法人員普遍感受到,企業主體意識明顯增強,觸碰環保法律紅線的企業大大減少。 面對環境問題,每個人都是受害者和行動者。新環保法特別注重對接公眾,推行信息公開、鼓勵公眾參與。 2015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之際,環保部正式開通“12369”環保微信舉報,僅3個月就接到6000余條舉報信息,公眾“分分鐘”就可以成為一名“環境監督員”。 與之相伴的還有公民法律意識的崛起,環保守法的新常態正在逐步形成。“相比其他專項法律,新環保法是環保相關法律法規中普法工作做得最好的。”環保部政策法規司法規處處長王煒表示。 得益于此,2015年環境維權不斷推進。江蘇泰州“天價”環境公益訴訟案,三峽重慶庫區環境公益訴訟案,福建南平市損壞林地環境公益訴訟……這些案件的勝訴,讓公眾看到了以法律手段保護生態環境、解決環境糾紛的希望。 沒有嚴格的環保法律為基礎,美好的愿景只能成為空中樓閣。除了“最嚴環保法”,與之相銜接的新大氣污染防治法也已經公布,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訂、土壤污染防治法以及核安全法的制定也已列入規劃,環保法律與時俱進,不斷完善,以期形成合力,服務于公眾對建設“美麗中國”的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