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立法:讓“華萊塢”夢想成真
2015-11-07
來源:人民法院報第六版 瀏覽次數:
大中小
|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了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審議時普遍認為,此次電影立法,最大亮點在于“產業”二字,我國電影產業發展迅猛,制定電影產業促進法十分必要,恰逢其時。 從1984年電影產業促進法第一稿誕生,到草案首次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上提請審議,我國電影產業的立法已經經歷了超過30年的等待。從草案可以看出,國家將通過簡政放權和加大扶持力度,為建設電影強國提供制度保障。同時立法規范產業發展和市場秩序,為我國電影產業能夠朝著持續健康的方向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簡政放權 活躍市場 本次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對電影創作、攝制的審查方式和評審過程作出規定,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為了鼓勵更多企業和社會力量進入電影市場,促進電影市場的繁榮、開放和公平競爭,草案特別取消了《電影攝制許可證(單片)》。這就意味著,只要具備電影攝制資金、人員等條件的企業或個人,經省一級政府主管部門批準頒發《電影攝制許可證》的,就可以拍攝電影。 另外,草案明確,將取消一般題材的劇本審查,只需將劇本梗概向相關主管部門備案即可。 對于這一部分行政審批的下放,導演胡玫給出的解讀是,即使劇本過審,在拍攝中仍會有改動,真正有效的審查,在于公映許可證的發放環節。 “電影劇本在電影制作中并不是終端產品。電影創作,導演、編劇、演員有一個二度創作。你審完的劇本在實際操作中會被一改再改,而這個改動的創作是自由的。那么這里邊審查,真正有用的環節,實際就是在發行放映許可證的審批和發放。”胡玫說。 統計數據顯示,自2002年電影產業化改革以來,我國影片年產量從不足百部穩定到600余部,票房從每年不足10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近300億元,今年前9個月票房已突破330億元,銀幕從不足2000塊發展到2.9萬塊。電影產業2014年總體規模達到650億元,保持著每年超過或接近30%的增長幅度,已經成為文化領域拉動內需、促進就業、推動國民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的重要產業之一。 草案主要是通過將審查、審批后置,降低了電影制作的準入門檻、簡化了電影攝制的程序,擴大了“一般題材”的創作自由度,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國產影片的質量。 加強監管 規范經營 在今年前三季度我國330億元的票房總收入中,有國產片197.5億元的貢獻,占票房總量的六成。在這樣巨大利益的驅使下,很多“發明創造”生出來,今年幾部熱門的國產電影,都曾傳出“票房造假”的消息。其中,由影院直接造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手工票:在一張空白票單上,手寫上電影名、場次和座位號。這樣每張空白票的票款就能夠不計入總票房,被影院私吞。 惡意退票:電影臨開場前,院線在后臺系統大量退票,使某場次實際票房不計入系統。 結構票:有時明明花錢看A電影,影院卻打印出B電影的票,影院工作人員往往解釋說系統暫時故障,一般人都不會想到這背后有什么“貓膩”,反正也不會耽誤自己看電影。然而恰恰通過這種做法,影院可以操縱票房流向。 雙系統:影院安裝兩套計算機售票系統,一個用來記賬,一個用來報賬,從而實現票房的截留瞞報。 除此之外,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票補”亦是擾亂電影票房的一種新形式。 “票補”是電商預售票房拉升口碑的利器,電商價格戰被照搬到電影市場,地面售價40元的影票在電商平臺可以9元的價格買到,其中的差額即“票補”,由片方、影院、網站分擔,據業內人士透露,曾有一部當紅片的巨額票補可高達億元。 院線花大力氣“偷漏瞞報票房”到底為了什么?據悉,按照現行規定,一部國產電影的票房收入,按照制片方不低于43%、影院不超過50%的原則進行分賬,具體到每部影片跟影院的合約又會作調整。因此有的影院會暗中把約定分賬少的電影票房,轉移到高分賬的電影上,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另外,如果院線沒有完成發行拷貝的保底票房,就得按合同向發行方賠償。 院線“偷漏瞞報票房”,不僅影響了排片率,更左右著觀眾的判斷力,如果放任這種短視的逐利行為,還會進而擾亂整個電影市場。 對此,草案要求,電影院需安裝符合標準的計算機售票系統,依法進行會計核算。未如實統計銷售收入的,最高可處以50萬元以下罰款、吊銷許可證。 多種扶持 做大做強 從電影的產量上,我國現在排名全世界第二,但離電影強國仍有一段距離。 同在亞洲,2012年的韓國電影市場在很多報道中被用上了“復興”一詞。 據《韓國電影年鑒》和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的公開資料,在平均每年有500部外國影片進入本土院線的情況下,韓國年度最賣座影片前10名中,本土電影占據7部(2013年9部,2014年6部)。年度觀影總人數也首次進入兩億時代。韓國僅5000萬人口,兩億觀影人數意味著平均每個韓國人一年中會進4次電影院,達到美國等電影發達國家水平。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局長蔡赴朝指出,我國電影市場發育尚不成熟,電影產業尚處于成長階段,基礎還比較薄弱,有必要借鑒國際成功經驗,加大對電影產業的引導、扶持力度。 因而,草案采取多種扶持措施,圍繞“電影產業保障”,在財政、稅收、金融、用地、人才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式的規定。 草案提出,政府應將電影產業發展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通過引導相關文化產業專項資金、基金加大對電影產業投入力度,在稅收、金融、用地等方面給予優惠等,并要求政府為電影創作人員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體驗生活等提供便利和幫助。同時鼓勵社會力量以投資、捐贈等方式發展電影產業,并依法給予優惠。 草案要求,電影院年放映境內企業、其他組織攝制的電影的時間,不得低于年放映電影時間總和的三分之二;電影院在向觀眾明示的電影開始放映時間之后至電影放映結束前,不得放映廣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