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個人直接網絡募捐仍處于法律盲區
網上公益,簡單地說,就是希望用網友的力量,讓眾多悲傷的故事能以溫暖作結。 近年來,網站、微信以及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手段,正在不斷匯聚細小愛心。用指尖行善,無論是傳播速度,還是募款效率,都顛覆了傳統公益募捐模式。 今年年初,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副司長郭玉強明確表示,網絡慈善增長很快,是做慈善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2014年12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肯定和支持網絡慈善。 據郭玉強介紹,目前全國慈善年捐贈額是1000億元,網絡慈善一年捐贈額大概是10億元左右。雖然從捐贈的絕對數量看,網絡慈善占的份額很少,但增速很快。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網絡慈善正面臨資金規范、捐款監督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郭玉強也表示網絡慈善需要規范和管理。 郭玉強認為,從現在情況來看,捐贈領域出現的不良情況,與互聯網有關的越來越多。因此意見對網絡募捐進行了規范,要求廣播、電視、報刊及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電信運營商,應當對利用其平臺發起募捐活動的慈善組織的合法性進行驗證。 “作為募捐平臺的網站要與募捐者共同承擔責任。比如說我有一個網站,有人到我這注冊,最后發生了詐騙,我是要負連帶責任的。并不是說虛擬世界想怎么著就怎么著,這是不行的。”郭玉強說。 2014年年底,一名叫王海林的男子在成都街頭男扮女裝賣衛生巾,籌款救治患有白血病的女兒。受到媒體和網絡關注后,網友們向其個人賬號捐款高達150多萬元。隨后王海林攜愛心人士捐贈的巨額善款突然出走,并且其手機一度聯系不上,從而引發了社會質疑; 還有廣西隆林14歲男孩楊六斤。這名孤兒2014年6月被當地媒體爆出獨自一人生活多年、常靠野菜充饑后,迅速在網絡上形成熱點,最終獲得了超過500萬元的愛心捐款。但隨后楊六斤卻被多名親戚爭搶撫養權,從而飽受社會質疑…… 在中國社工協會兒童救助委員會總干事黃真平看來,王海林等人的事件所引發的問題和公眾質疑,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個人向網絡直接發起募捐所帶來的風險和困惑。 “個人是否能直接發起網絡募捐?發起網絡募捐的當事人接收善款的信息是否有義務公開?當事人對善款的用途是否擁有自主決定權?公眾是否能對善款的接收和使用進行有效監督?當捐款遠遠超過計劃或預期,它何時能停下來?”曾經發起過網絡募捐的青年NGO從業者小冬向記者連續拋出了這一系列的問號,她認為,個人直接網絡募捐仍處于法律盲區,缺乏相應的法律監管。 對此,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認為,在慈善法還沒有通過的情形下,網絡捐贈活動的管理目前在各地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征。從原則上說,只有具備募捐資格的機構尤其是基金會才可以發起募捐,這是法律明確規定的。但是,一些基金會與網絡合作發起募捐,這樣的做法,還要看一段時間才好明確界限。 面對這些問號,中山大學中國公益慈善研究院學術部主任鐘曉慧的回答是,首先發起者要具有合法性,包括登記證書、募捐主體資格等;其次,要有捐贈款項和使用去向的較為完善的公開機制;第三,在技術上,網絡慈善往往都是通過網絡平臺捐贈,因此必須有保障網絡支付暢通和安全的起碼的技術能力;最后,為了鼓勵更多的慈善,可能還有必要建立一個捐贈者和志愿者的嘉許和回饋制度。 “公益組織和機構進行募捐后,必須承擔法律要求的公開透明責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賈西津認為,與組織機構募捐不同,個人網絡募捐實際上是一種贈予關系,即捐贈者將自己的錢直接贈予募捐者。而募捐者拿到錢后如何使用是不受法律約束的,捐贈者也沒有權利要求其進行公開。這也是個人募捐屢受質疑的根本原因。 賈西津表示,個人直接網絡募捐還處于法律的盲區,缺乏相應的法律監管。由于涉及的救助項目參差不齊,普通人不容易真正識別,這種募捐形式不應該成為慈善的常態。 此外,對于捐贈給社會組織的善款,公眾還需要有“問責”意識。“不能捐完就算了,還要跟蹤善款的去向,定期監督善款的使用。這樣才能促進社會組織和慈善機構不斷發展完善,讓愛心捐助真正陽光透明。”賈西津說。記者趙麗 實習生鄭小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