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之間借錢救急是人之常情,欠債還錢也是天經地義。去年年底,孫某拿著兩張合計11萬5千元的欠條到法院起訴,要求欠款人張某還錢。案子看起來很簡單,不過是一起普通的民間借貸糾紛,可是案件審理之艱難,卻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2014年4月21日,虹橋法庭開庭審理原告孫某與被告張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這已經是第三次開庭。原告訴稱,2013年5月2日和5月10日,被告張某兩次向他借款5.5萬元和6萬元,合計11.5萬元。借款到期后,原告孫某多次向張某催要。一開始,張某拖延時間,到后來電話就打不通了。
原告孫某向法庭出具了被告張某寫的兩張借條。而被告張某則辯稱,原告提交的兩份借條的確是他出具的,但都不存在借款事實。事實上,5.5萬元的借條是2013年8月份出具的,6萬元的借條是10月份出具的,這兩份借條都是在原告孫某通過威脅暴力手段取得的。
張某說,孫某逼迫他把原來許春香的一張借條改為現在的借條,許某是孫某的母親。張某說,2012年11月30日,在傅某的擔保下,他向許春香借款,出具了一張5萬元的借條,約定在一個月還清。由于張某沒有限期償還,到2013年4月,他共計給許某出具了總額為93000元的借條。2013年4月底,許某在催要借款時與張某家人發生糾紛,此后雙方協商解決。按理說,雙方協商解決這起借貸糾紛后,就了無瓜葛了,而且擔保人傅某還給被告張某出具了承諾書。
虹橋法庭法官趙瑋介紹,根據《合同法》第二百條規定:借款的利息不得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預先在本金中扣除的,應當按照實際借款數額返還借款。雙方就5萬元借條及利息條子合計93000元,一致同意以實際借款金額41000元結賬,系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且符合相關法律規定,此時就此應當了結。
然而事情并沒有告一段落,張某說,沒過幾天,許某就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強行要他出具一張5.5萬元的借條。張某說,2013年8月的一天,許某帶了幾個人,這其中還有原告孫某,在七圩一家餐廳里,逼迫他把之前出具給許某的借條改為出具給孫某的借條,并要求將借條的日期寫為2013年5月2日。
張某說,又過了兩個月左右的時間,還是在七圩的一家餐廳里,孫某逼迫他寫下了第二張借條。而這張借條的落款日期是5月10日,借款數額為6萬元。而原告孫某則說,2013年5月間,被告張波先后兩次向他借錢說要做生意,并以原七圩鎮區的一套房產作為抵押。
法院認為,因兩份借條金額較大,所以原告有義務對資金來源、交付過程作出合理解釋。在法庭上,就借款交付的情況,原告孫某說,兩次都在自己的車里,而且都是現金交付,沒有其他人在場。法院認為,除了孫某的陳述,對借款金額的來源、交付過程未能舉證證明。
虹橋法庭法官趙瑋介紹,通過審理查明,原告明知其母親向被告追要借款困難,在被告結清其母親賬目不到一周的時間內又借款給被告,明顯不合常理,原告僅提供借據主張借貸關系成立,被告提出反駁證據足以對借款關系真實性產生合理懷疑,本院要求原告進一步提供證據,原告未能證明款項交付事實,故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
2014年5月30日,虹橋法庭作出判決,駁回原告孫某的訴訟請求。原告在判決書送達十五日內,沒有提起上訴。
【編后】這起借貸糾紛給了張某深刻的教訓,同時,也警醒我們每個人,要從中認識到高利貸的危害性,自覺抵制和遠離高利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