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文學 盧亦雯)黃橋鎮緊緊圍繞“普及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共建和諧社會”這一主題,堅持創新普法形式,通過整合各種資源,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法制教育網絡體系,營造學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創造了良好的法治環境。
學校是學生法制宣傳教育的主陣地,在青少年的法制宣傳教育中發揮著主渠道作用。首先,該鎮著力抓好教師隊伍的普法工作,強化教師帶頭學法、用法、依法辦事的責任意識。各中小學校嚴格落實定期學法制度,完善法律知識的培訓、考試、考核制度,促使全鎮教職員工利用閑暇時間自覺學習《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知識,由綜治辦、科教辦、司法所等部門一年2次定期組織考試,確保參考率、合格率達100%。其次,充分利用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的功能,切實抓好學生法制教育。各中、小學將法制教育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充分發揮思想品德課在法制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明確提出全鎮中、小學生每學期用于法制教育的課堂教學時間不得少于3-4課時。第三,著力抓好校園法治文化建設,寓教于樂。今年新學期一開始,各中、小學校就在醒目位置書寫各種法制標語,在宣傳櫥窗設置法制欄目,在校園局域網開辟法制天地。各中小學,還結合青少年的自身特點,積極探索創新法制教育的新方式新載體,注重運用紅領巾廣播站、模擬法庭、主題班會、文藝演出、圖片展覽、法制演講、法制講座等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吸引廣大青少年主動參與普法教育活動,增強法制教育的互動性、趣味性和感染力,提高普法教育的質量和效果,積極培育校園法治文化,營造學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圍。
家庭一直以來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盲區。為此,各中小學校采取多種措施,充分發揮家長學校功能,定期召開家長座談會,推廣交流法制教育的經驗;堅持每學期開展1—2次家庭法制教育知識講座,提高家長法律素質和法制教育水平;指導家庭配備法律書籍、提倡學生與家長一同收看法制節目;組織他們一同參加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動,實現了“學生帶家長學法,家長指導學生學法”的法制教育格局。充分發揮“家長聯系卡”的作用,及時溝通信息,互相了解孩子的動態,做到有問題早發現、早解決,架起學校與家庭的橋梁。
社會是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的主體。首先,發揮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作用。黃橋鎮建立了各種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如法律服務所的法律服務實踐基地、關工委的青少年法制素質教育基地、成人教育中心的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中心、各村(居)的青少年法制學校。廣大青少年接受了形象、生動、直觀的基地法制教育,增強了遵紀守法的意識和能力,為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次,充分發揮法制宣傳志愿者作用。青少年法制教育志愿者是法制宣傳教育隊伍的新生力量。鎮招募了20多名青少年法律志愿者,他們利用自己創造的平臺和載體為青少年義務宣講法律知識、解決法律問題,使法制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進一步得到提升。目前,青少年法制教育志愿者隊伍正在逐步壯大,已成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主力軍。第三,認真開展校園周邊環境整治工作。每年春、秋兩學期,各中小學都要配合公安、司法、文化、工商、衛生、交通、綜治等部門,認真開展校園周邊環境整治工作,對影響學校正常學習、生活秩序的不法行為堅決予以整治、打擊,通過一系列的校園環境專項整治活動,大大改善了校園的周邊環境,排除了許多校園治安安全隱患,給學校營造一個安全、健康、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減少了各種社會不良因素對學生的負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