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黃橋法庭”
(通訊員 堵亞鈞 常志飛)“有了黃橋法庭微信群,大家下班時間可以分享、討論一些疑難案件的處理辦法,集思廣益,對我們的幫助很大!”近日,黃橋法庭的一位年輕法官欣喜地說。近年來,微信、微博的人氣迅速提升,微時代悄然來臨。市法院黃橋法庭前不久就建立了這樣一個“微信群”,為大家提供了一個業余時間相互交流的平臺。 據了解,黃橋法庭微信群活躍程度很高,大家相互交流的內容從平時家庭生活小事到案件處理辦法,進一步增強了法庭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近群里熱議的話題是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釋(三)施行以來的相關案件處理情況。中午吃完午飯后,吳法官在群里提出了一個關于婚前一方父母出資且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不動產歸屬問題,很快,大家就你一言我一語地聊起來。一位女書記員說:“辦理這類案件一定要注意保護女方的權益,我們女性可是婚姻中的弱勢方。”另外一位年輕的女法官則發了一個豎大拇指的表情表示贊同。一位年紀稍長的審判員則表示:“還是要先關注這個房子為何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是父母有明確的贈與表示還是當時考慮了遺產稅、物業費報銷這類現實問題,不然的話,極有可能損害父母的切身利益。”而一直關注著大家發言的吳法官則默默地思考著大家的發言,心中已經有了初步處理案件的思路。最后,他還不忘記發言提醒大家抓緊時間午休,下午還要繼續工作,暫時結束了這場小小的“頭腦風暴”。 類似這樣小規模的討論和交流,每天都在法庭的微信群里發生著,而微信群的熱火朝天也帶來了法官與當事人之間新的溝通方式。在審判實踐中,法官和外地當事人的溝通一直是個大問題,而電話里頭三言兩語也難以解析清楚那些法律條文。黃橋法庭的一些法官就開始嘗試用微信這種新型溝通方式溝通、調解案件。法官和當事人互加為微信好友,兩人可以在微信上討論對法律的理解和對案件的認識,法官還可以找出有關的法律法規,拍下與本案相關的具體法律條文的照片后發送給當事人,消除當事人心中的疑惑。沒有了開庭時的一板一眼,也沒有了低效的東拉西扯,有的只是朋友般的交流與信任。這樣高效、平等的咨詢方式受眾面廣,溝通性強,一出現就受到了當事人的廣泛好評。 黃橋法庭庭長宋炳忠說:“我們建立微信群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法庭的工作,運用這種大家都喜愛的方式,相互學習交流,促進工作水平的提高。下一步,我們還將通過我們法庭自己的微博,運用網絡手段直播基層法庭法官每天的工作、生活,讓老百姓們了解法官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爭取讓他們更能理解我們的工作。” 【編后話】隨著微信的誕生發展,人們更是感受到了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在線即時聊天的經濟實惠與方便快捷。用戶可以通過文字、語音、圖片以及視頻的方式直接與聯系人進行最直觀、親近的互動。相較于短信,在微信上溝通交流更加可視化、生動化;相較于微博,微信的操作使用更為簡單易懂,且更加私密化;相較于電子郵件或者MSN,微信具有更強的及時性與到達性。可以說,微信使得信息傳遞更加精準、實時、高效。從傳播的特點上看,微信將即時的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相結合。 從黃橋法庭的探索實踐看,“微信群”把法院工作從高堂之上轉移到手指之間,是工作方式的進步。而如何更好地運用網絡資源,也是法院工作更大的命題,需要繼續探索、不斷完善,做到既發揮其作用、又防范相關風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