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養老機構新規征求意見 專家:加大懲罰力度
據中國之聲報道,民政部起草的《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征求意見稿)》和《養老機構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6月3日起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今天是意見反饋的最后一天。 在中國的老齡化問題中,養老機構的“供不應求”、服務落后是最突出的問題之一。上述辦法就放低設辦門檻、吸引社會力量方面做出了相關規定。 無論是基層養老機構工作人員、還是正在猶豫要不要把老人送到養老院的子女,對于養老機構的抱怨和憂慮都并不鮮見。 烏魯木齊某養老院負責人:長期照護專業護理人員嚴重缺乏,不僅僅表現在城市里,在農村更加嚴重。 吉林市民李麗華:我熟悉的敬老院基本是個人開的,條件就算是一般吧,但是也沒有什么更好的條件。條件好的去不起,好的2000以上,個人要沒有退休金的話一般都承受不起。 截至2012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億9390萬人、預計今年將突破2億,2034年突破4億,2054年突破4.72億。相比之下,全國養老機構目前僅4萬多家,總量仍顯不足、結構性短缺問題尤為凸顯。 為此,通過上述兩個《辦法》,我國將首次以部門規章方式,統一規范各地養老機構的設立和運行。 在準入方面,過去一些省市要求養老機構床位須達到30張以上,新規規定,新辦養老院床位數在10張以上,并有相應的人員等硬件條件即可;在開設主體方面,新規規定,民政部門應當鼓勵、支持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或者個人興辦、運營養老機構,外國人也可辦養老院。 中國老齡研究中心主任黨俊武:現在我國老齡服務還處于起步階段,你把門檻規定的非常高,不利于整個事業的發展。關鍵問題是在現實當中,很多城市有很多家庭式的養老機構,兩套房子養活十幾個老人。市場自發的這種形式反映了一種現實,我們不可能都建有多少萬張床位的大型養老機構,而且很多人習慣在社區里、比較成熟的文化圈里享受這種服務。 降低門檻的積極一面值得肯定,但目前我國養老機構水平本就良莠不齊,很多人擔心,門檻降低后服務質量更難得到保證。對此,專家建議:有關標準和監管措施還應細化。 有評論稱,如果設立養老院只要很少的投入,投資者就難免良莠不齊,不排除一些人撈完“第一桶金”后棄老人于不顧等等。對此,政府一方面需加大對現有公辦養老院的投入,打造更多具有社會福利性質的普惠性養老院;另一方面,采取“民辦公助”的形式,通過財政兜底、政策引導和加強監管,提升民辦養老機構的服務水平。 黨俊武還建議,養老機構應強調專業化、標準化、規范化和職業化。特別是應該在相關《辦法》中加入對康復、護理服務人員的標準規范。 黨俊武:目前的這個辦法只是說養老機構提供生活照料服務,但是康復護理這一塊沒有提到、是一大遺憾。糖尿病的、心臟病的,分病種的康復護理標準,這個必須解決,再加上對于從業人員的一些規定——幾個醫生、幾個護士,這樣整體就能得到保證了。 上述《辦法》還規定,養老機構具有歧視、侮辱、虐待或遺棄老年人等不合規行為的,由民政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處3萬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專家認為最高3萬元的罰款過輕,起不到威懾作用。也有專家認為,須加強監管、并發揮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讓養老機構一旦出現此類行為、就要付出關張倒閉的代價。 來源:中廣網
責任編輯:陳秀軍
作者:莊勝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