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調”出和諧正能量
——記全省法院調解能手、泰州“十佳法官”、黃橋法庭副庭長蔣鵬飛
記者 東樓 通訊員 陳新建 宋炳忠 胡玲 他,是個高黑帥,不太黑的臉龐充滿正氣,在法庭上讓違法者膽怯; 他,既是辦案能手,又是調解高手,每年所辦案件成功調解60%以上;(高院目前不太強調調解) 他,是老區群眾眼中的好法官,為民司法、嚴明審判、用心調解、捍衛公正。 他,就是市人民法院黃橋法庭副庭長蔣鵬飛。17年以來,從書記員、代理審判員、審判員到副庭長,他憑著對法官職業的忠誠熱愛,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秉公執法,忘我工作。特別是近年來,他勇于創新,主動把審判職能與社會管理創新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深化訴訟調解,并向未訴糾紛拓展,傳播時代正能量,促進了轄區和諧穩定。 2010年以來,他平均每年承辦案件500多件,每年調解數、調解率均在市法院名列前茅,且沒有發生錯案和上訪投訴案件。2010年度、2011年度,分別被市法院表彰為一級、二級辦案能手;2011年度,被表彰為泰州法院系統“調解能手” 、全省法院系統調解能手; 2012年,被市委表彰為全市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2011年度、2012年度,連續被泰州中級人民法院記三等功;今年1月,被評為泰州市第三屆“十佳法官”;3月7日,他全家代表泰州市參加江蘇省第三屆“萬家學法”知識競賽電視決賽,喜獲冠軍。 調處一案件,教育一批人 近年來,基層法庭受理案件數不斷增多,黃橋法庭平均每年達2000多件,給人手相對少的該法庭帶來較大工作壓力增大。“如今,一方面群眾的維權意識不斷增強,另一方面群眾又不知自己行為可能對他人構成侵權。” 蔣鵬飛說,從法律宣傳教育角度來講,審判案件的目的是:既讓群眾依法維權,更是傳播社會正能量,讓當事人帶動更多人自覺守法,從而放大審判的社會效應,促進一方和諧。多年來,為尋求最佳辦案效果,他堅持“能調則調,當判則判,調判結合,案結事了”的原則,在調解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平息了大量的民事訴爭。 “只有法官將當事人當做親人,當事人也才會將法官當親人,向法官掏出心里話。”蔣鵬飛在處理案件時,習慣先將當事人領進辦公室,主持雙方庭前調解。由于是非正式開庭,他先向當事人倒上一杯熱茶,送上一句問候,無形間拉近心理距離,傾聽他們的陳述,引導他們說出心里話,再解開雙方心結,有時案件在談笑間就順利調解。 “無論是判決,還是調解,公正是前提,離開公正也就贏不得當事人的信任、無法讓他們心服口服。”他總是通過雙方當事人陳述及證據,準確判斷案件事實真相,找準癥結,把握尺度,依法提出公正的調解方案,并做到與雙方當事人能夠承受的心理底線基本相當。在此基礎上,他耐心勸導,以法、理、情去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并讓他們換位思考,使他們的觀念發生轉變、進而握手言和。 2010年6月,蔣鵬飛審理了分界鎮一村民出殯無路通行案,雙方當事人積怨達數年之久,當地政府多次調解未果。“由于第二天死者就要出殯,加上天氣炎熱,先予執行法院都來不及走程序;如果不執行,會導致遺體腐爛,無法出殯。“受理這一箭已在弦、當地影響較大的案件后,他立即向當地干部群眾了解情況,掌握了當事人的心理及癥結所在,明之以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使被告的思想發生轉變。隨后,他又在30多度的高溫下,帶領村干部參加拆遷工作,一直忙到深夜,終于拆除了被告修建于道路上的廂房、打通了道路,保證了第二天清晨原告方順利出殯。 為了擴大典型案件的辦理社會效果,蔣鵬飛在征得當事人同意的基礎上,經常開展“巡回法庭”,將調解設到村組、涉案現場,組織鎮村干部、群眾觀摩、旁聽。對在當地產生較大影響的案件,他在調解后經常利用雙休日和空閑時間回訪當事人,了解是否真正解決了矛盾,做到案結事了。 去年2月23日,蔣鵬飛調解了一起兄妹打架案件。哥哥是原告、84歲,妹妹是被告、76歲。去年夏天,妹妹的雞將哥哥的菜園破壞了,哥哥要求妹妹將雞圈養起來,遭妹妹拒絕,于是哥哥就用大米拌毒藥撒到地里,兄妹二人發生口角。后來,哥哥到妹妹地里摘銀杏,誰知妹妹竟用糞勺澆哥哥,雙方為此發生打斗,并將對方家中的財物砸壞。幾天后,妹妹發現哥哥用刀砍樹,就抄起鐵鍬找哥哥算賬,雙方你打我一拳,我踹你一腳。最后,哥哥被打得渾身是傷,妹妹也傷得不輕。哥哥被送到醫院搶救,花去醫療費1.3萬余元。庭審中,蔣鵬飛了解到,哥哥的醫療費中有1萬元系原被告的侄子墊付的,其侄子表示,只要法官能將兩位老人的矛盾化解,其墊付的1萬元不要求他們償還。此后,蔣鵬飛對兩位老人進行了嚴肅的批評教育:“你們兄妹為了一點小事打得頭破血流,最后還要侄子為你們買單,你們難道不問心有愧?”。早就冷靜下來的兄妹兩人被蔣鵬飛說得慚愧不已,承認了各自錯誤,并表示以后一定和睦相處。幾天后,蔣鵬飛進行調解回訪。“看到兩位老人相處融洽,真是比什么都開心。”蔣鵬飛笑著說。 未訴早介入,化解在萌芽 去年底,作為政法系統調解高手,蔣鵬飛被選進市“三解三促”群眾工作團黃橋工作隊。與一般工作隊隊員不同的是,他跳出黃橋鎮、著眼全轄區,著力發揮自身專業和部門優勢,主動聯合鎮司法所、綜治辦的同志,深入村組,排查矛盾和糾紛,特別是苗頭性問題,作為未訴案件提前介入、悉心調解,努力解決在村組、化解于萌芽之中。 元竹鎮一堂兄弟倆為宅基地上的房屋買賣發生糾紛,自去年底以來雖經鎮司法所多次調處,但一直未鈍化。2月底,在“三解三促”走訪村組中了解這一信息后,蔣鵬飛快速走訪了村負責人、知情群眾、鎮司法所負責人,進一步深入了解情況。3月8日,他召集鎮司法所同志、村負責人、村組群眾代表和當事人,進行現場調解。他找準癥結,以案釋法,分析利害,耐心調處,經過10多小時的努力,終使這對堂兄弟達成調解協議、握手言和。 轄區內兩鄰居1995年因道路通行產生矛盾,后雖經村里多次調解但未果,原告便強行在被告的自留地上打通道路,不久被告就將道路封堵,去年原告向市法院提起訴訟。接手該案件后,蔣鵬飛多次做雙方思想工作,加以調解,但被告堅持無理要求。對此,蔣鵬飛依法作出判決,支持原告的相鄰權請求。在案件執行中,被告情緒對立,加以阻撓,法院準備采取強制措施。在“三解三促”走訪中得知情況后,蔣鵬飛多次找被告交流,告知其違法性,以情打動,終使案件和解執結。 依法快維權,深情助解難 近年來,農民工工資拖欠現象在黃橋老區時有發生,如何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也是蔣鵬飛關注的重點和難點。 2011年9月,蔣鵬飛受理了21位農民工起訴工廠老板拖欠勞動報酬案,因工廠老板躲債在外,案件審理中斷。2011年10月2日早晨,他接到一農民工的求助電話,說其發現了老板蹤跡。得知這一信息后,他立即從老家返回,很快找到工廠老板。到了法庭, 100多名農民工圍住工廠老板,有的甚至對工廠老板拳腳相加。 “100多名工人,就是100多個家庭,其身后又是幾百個利害關系人。既要為他們維權,又要化解他們的情緒,稍有不慎,極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面對群情激奮的農民工,蔣鵬飛盡力安撫、平和他們的情緒,向他們講解法律知識,贏得他們的信任。另一方面,在確保工廠老板人身安全的同時,動員他想方設法籌款。經過12小時不間斷的努力,終于使雙方達成分批付款的調解意見,深受感動的農民工主動買來面包和礦泉水給蔣鵬飛充饑。 在處理案件過程中,蔣鵬飛還注重突破就案辦案,根據案情,邀請相關部門參與調解,為當事人解決根本性利益難題,從而從根源上有效化解矛盾。 2004年10月,兩原告將宅基地上僅有的四間七架梁房屋出賣給被告,但未經所在村組同意。2011年2月,兩原告提起訴訟,案件審理中被告又提出反訴。蔣鵬飛受理該案后,很快就查清原告訴訟緣由。原來,原被告所在村已被列入鎮統一拆遷范圍之內,原告由于將房屋轉讓給被告,喪失了拆遷補償載體,無法獲得200多平方米、市場價值約100萬元的安置房。 “原被告買賣的系農村集體土地房屋,且未經村民小組同意,故雙方買賣協議應為無效協議,但基于誠實守信原則,且2004年5.5萬元在本地區亦可購買一套100平方米商品房,至今升值部分亦有30萬元,加之原告與被告為叔侄關系,所以我盡力調解該案件。”為此,蔣鵬飛首先到動遷項目部了解拆遷安置政策,后邀請動遷項目部負責人參與調解,在依法依規的基礎上,從親情、情理角度反復做雙方的思想工作,最終使雙方在互讓較小利益的情況下握手言和。 宣傳法律,從身邊人做起。在蔣鵬飛的潛移默化的帶動下,他的妻子、兒子也學起法律知識。前不久,在江蘇省第三屆“萬家學法”知識競賽中,先后從我市、泰州市選拔賽中脫穎而出,又以出色表現贏得全省決賽第一名。 調解是公正與善良的藝術。對審判和調解社會效果的最大化追求,蔣鵬飛一刻也沒停息。與一般群眾工作團工作隊員還不同的是,蔣鵬飛是半脫產,星期二、三、四在法庭審判、處理案件,星期一、五并經常利用雙休日開展“三解三促”工作。采訪結束時,他又接到了一起未訴糾紛的反映,記下了糾紛概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