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耿鳳 特約記者 陸裕順)市公安局燕頭派出所地處主城區東北側,轄區內有10個行政村和3個社區,常住人口4.9萬人左右,我市所有的大型建材、家俱市場都在該所轄區內,另有長途客運站和多家出租車公司也分布其間,暫住人口多達1.2萬多人,治安環境相對比較復雜。但是,他們的“三冷三熱”,卻調出了安全感新指數。
值班室“冷”,戶籍室“熱”
“您好,有什么事情我可以幫忙嗎?”戶籍接待室的民警微笑著對一位前來辦事的市民說。
“我來給孫子報個戶口。”
“戶口簿、出生證都帶來了嗎?”民警問。
“這是出生證明,這是戶口簿,還有……”
“好的,請您稍等片刻!”民警接過證明材料,錄入相關信息,制作戶籍檔表,請市民核對信息,打印戶口簿內頁,完成這一切僅用了五六分鐘。看到戶口簿破損比較嚴重,民警主動為這位市更換了一本新的戶口簿。
“這是您的戶口簿,請您對我們的服務給予評價,這是評價器。”
“滿意,滿意,非常滿意,謝謝啊!”市民爽快地在評價器上按下了滿意鍵,帶笑容地離開了戶籍室。
短短半個多小時,燕頭派出所戶籍室里的兩位民警熱情、有條不紊地接待了六七位辦事群眾。
而僅一門之隔的值班室里,半個多小時內卻無一位市民前來報警、求助,與熱鬧的戶籍室相比,顯得有些冷清。
辦公區“冷”,辦案區“熱”
記者走進燕頭派出所,二樓的社區民警辦公室和治安民警辦公室里僅有一名民警,由會議室改建的辦公室里擺放著幾組用有機玻璃隔開的組合式寫字臺,略顯擁擠的布局和人少的冷清又讓人平添了些許不解。
可能是看出了記者的疑惑,所長唐丹陽道出其中的緣由。以前兩三個民警一個辦公室,各種辦公設施比較完備,而警務室的辦公條件相對簡陋一些,所以民警們不太愿意下到村去工作。現在把辦公桌撤了,換成了簡易的寫字臺,同時改善警務室的辦公條件,民警就自然愿意到警務室去工作了。
記者還了解到,該所的社區民警不參加所里值班,他們的工作職能已從人口管理擴展到場所行業管理、消防安全檢查、110接處警等各項公安基層基礎工作,一個社區民警就是一個“全能警察”。
社區民警沉到村后,效果是明顯的。最能讓市民體會到的就是接處警速度明顯快了。社區民警接警后能在第一時間就近趕往現場,處警速度的提高,有效降低和緩解了雙方當事人因長時間對峙而激化矛盾的可能,也便于事后的調解。市民有報警和求助需求的,不少市民選擇了警務室,而不是撥打“110”。如果是案件,社區民警會先期處置,移交給治安民警后,要協助治安民警開展走訪排查工作。
10月初的一天,轄區發生一起盜竊案,現場遺留了一只美容工具包。社區民警小張經過幾天的走訪,找到了包的主人——一位17歲的少年。幾次登門工作后,在家人的陪同下,這名少年來到派出所投案自首,由此帶出一個3人盜竊團伙,破獲系列案件20多起。
治安民警主要負責案件的偵辦和派出所的日常值班備勤。日前,燕頭派出所就根據一位社區民警提供的線索,9名治安民警齊上陣,一舉破獲一個涉案人員眾多賣淫嫖娼案件。近一段時間以來,治安民警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一兩點鐘才能休息,所以治安民警辦公室自然也就冷清了。
今年9月份以來,該派出所成功抓獲2名網上在逃人員,破獲轄區內積案10多起,帶破其他派出所的案件5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0多名。
停車棚里“冷”,村組社區“熱”
燕頭派出所在主城區5個派出所中,是最早配備警用電動自行車用于巡邏,總數有20輛,可是在所內的停車棚里,記者注意到只有3輛正在充電,院內僅停放著一輛警車。
唐丹陽告訴記者,該所在轄區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重要路口設立了4個治安卡點,每個卡點安排兩名輔警值守,民警駕駛警車在主干道巡邏,電動自行車穿行在小路、小巷開展巡邏。今年所里新增了一輛警用電動四輪巡邏車,加上原有的兩輛警車,除一輛警車用于處警外,其他車輛全部投放到路面,確保市民每30分鐘就能看到一次民警,有突發事件,5分鐘內市民就能與民警在現場“面對面”。
在此基礎上,燕頭派出所要求社區民警在每個村必須建立起一支不少于10人的治安巡邏志愿者隊伍,每天在管段內協助巡防民警開展治安防范巡邏。
數據顯示, 9月、10月兩個月,燕頭派出所發案與上月持平,11月份以來,發案數則明確下降,全所績效連續兩個月位列全局各派出所前三甲。
【記者感言】很多人把基層派出所比喻成公安機關的一只“鐵拳”,燕頭派出所這只“鐵拳”卻是松緊有序——將社區民警沉到村,好比把攥緊的拳頭松開了,張開五指抓基層基礎工作;將治安民警集中到一起,好比把張開的五指攥成一個拳頭,集中力量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從燕頭派出所的“冷”與“熱”中,不難想象,這一松一緊必將使基層基礎工作更加扎實,社會治安更加穩定,人民群眾也會更加滿意。這“三冷三熱”必將調出市民安全感新指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