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市圖書館
泰興最早的圖書館,當推1621年(明朝天啟元年)在縣城儒學內(今人民大會堂所在地)建造的尊經閣。1930年,泰興民眾圖書館建立,館址設在城北門張公祠,房屋11間,藏書1200余種,職員3人,后因辦理不善,于1934年并入民眾教育館藏書室。1936年民眾教育館奉命停辦,重建泰興圖書館于孔廟,后移集(七)賢祠,再遷泰興縣立初級中學。1940年泰興城淪陷,圖書被日軍燒毀。
解放后,1956年8月,以縣文化館圖書室為基礎,新建泰興縣圖書館,館址設在鼓樓東街46號,房屋13間,藏書3.1萬冊。1958年遷址鼓樓東街24號(影墻口西)。1962年貫徹調整方針,圖書館被撤銷,藏書并入文化館。1978年析離重建泰興縣圖書館,館址仍在文化館內。1982年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朱東潤教授以位于城南東鞠家巷東首私宅24間和部分藏書獻給泰興縣圖書館,地方因之籌款8000元,建成揚州地區首家縣級圖書館少兒閱覽室。1987年館址遷回鼓樓東路24號,館舍增至1000多平方米,藏書9.5萬冊(其中古藉4386冊),員工11人,設輔導、采編、外借、閱覽、少兒5個組。1991年泰興縣博物館成立,與圖書館合署辦公,兩塊牌子,一套班子,設編3人。1992年泰興撤縣建市,泰興縣圖書館更名為泰興市圖書館。1997年遷址鼓樓南路四牌樓泰興閣,至此,一館三址,館舍總面積3162平方米,編制18人(含博物館3人)。1998年采編部、圖書借閱部實行自動化管理。2005年征地1.42畝,擴建朱東潤故居。2006年藏書增至21萬冊,持證讀者12000人,設采編輔導部、圖書借閱部、期刊借閱部、古籍部、少兒書刊借閱部、電子閱覽室等業務部門。
泰興圖書館建立以來,以積淀文化、致力于卓越的知識服務作為機構理念,積極探索國家、集體、個人三位一體以及城鄉并進的圖書館事業發展模式。在圖書的借閱方式方法上,經歷了從閉架到半開架到全開架的進步,與之相伴的是從個人借閱到集體借閱、館際互借到送書上門、送書下鄉的傾情奉獻。在全市圖書館網絡的編織上,經歷了從流動書籍到分館到鄉鎮萬冊館的擴展過程,扶植圖書專業戶,培植讀書示范戶,最多時全市有各類基層圖書館室450多個。 泰興圖書館致力于服務全民閱讀、建設和諧社會,不斷向社會傳遞自己存在與作為的訊息。深入機關部門,發展干部讀者3000多人。在看守所內創辦新生圖書館,用知識洗刷一顆顆迷亂的靈魂;舉辦泰興籍人士著作展,彰顯泰興人的智慧成果;舉辦人體藝術藝術資料展覽,引領社會審美意識潮流。 泰興圖書館致力于服務全市經濟建設中心。牽手南京圖書館、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舉辦泰興市科技情報圖書資料展覽、泰興市科技興農綜合服務周等在全省公共圖書館界較具影響的活動,62屆國際圖聯大會宣傳;創設專家閱覽室,為全市108名中青年專家學者贈送專家借書證,《人民日報》等報道;利用網上信息、館藏知識,聯系項目,自籌資金,搜集提供知識技術資料,獨辟圖書館致富農民蹊徑,獲江蘇公共圖書館優秀讀者服務成果一等獎,其做法經驗,中國圖書館學會推廣,國際圖書館論壇推介;舉辦自立創業富民強市電視演講,編印科技資料,編輯讀書用書成果,培養推廣鄉鎮圖書館為經濟建設服務典型,心血汗水相拌著科技火種播撒在泰興大地上。 泰興圖書館致力于“托起明天的太陽”。經常舉辦故事會、燈謎競猜、智力競賽、科技展覽、讀書征文等活動,推薦優秀閱讀書目,幫助農村學;I建現代化圖書館,受到團中央等表彰。 泰興圖書館致力于科學管理。探索施行的“五定兩制(定崗、定編、定投入、定產出、定獎懲,部主任聘任制、部主任與職工雙向選擇制)”雙目標責任制管理舉措,曾被譽為“開了江蘇公共圖書館改革之先河”,省內外同行紛紛效仿。 1988年以來,泰興圖書館連續7屆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圖書館,連續三次被文化部命名為一級圖書館。 |



